第187章 夫人贵客!(1 / 2)

晚明风华 戈昔 6510 字 29天前

第187章 夫人贵客!

十一月十二,朱寅和戚继光率军回到岱山岛。

第一件事,就是埋葬南征战死的一百二十员八旗将士。

祭奠丶摔盆丶出殡丶下葬丶抚恤家属-足足忙碌了五天。

朱寅下令追授阵亡将士为英烈校尉。在岱山修建英烈祠,将两年来所有阵亡将士的灵位供奉在英烈祠,并竖立武道碑。

规定每逢年节,八旗军民必须前来祭祀。

朱寅对英烈校尉的身后抚恤,甩了万历八条街。

首先就是一次性抚恤家属五十两白银。之后每月领取一两军饷,一直领到子女全部成年丶遗去世丶父母全部去世这三个条件全部满足。

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就一直发放。

除此之外,英烈校尉的家属优先招工丶升职。受到侵害的,侵害者罪加一等。

重伤残疾丶无法从军的伤兵,授予昭勇校尉,一次性抚恤白银三十两。之后招入三大厂丶公营渔场等处妥善安置,每月薪资不低于一两五钱,

同样,昭勇校尉也有类似英烈家属的优待,

抚恤一公布,军心民心更加高涨。钱粮是花了不少,可朱寅却更加牢固的掌控了八旗人心。

戚继光不禁感叹道:

「朝廷若是有八旗将士这等抚恤,何患天下不安,四境不宁。」

丁火根不失时机的挑拨道:「就连大帅这等为国孤忠的名将,功在大明社稷,却落个革职夺俸的下场,险些为债务逼死,何况阵亡士卒?」

张也早就受过朱寅托付,上眼药道:「朝廷刻薄寡恩,皇帝刻薄寡恩,这天下还能安稳麽?

不出大乱没有天理。」

戚继光默然无语,唯扼腕叹息耳。

这一年多以来,丁火根丶徐文长等人动不动就「诽谤朝廷」,「非议君父」,他都习惯了。

十一月十八,朱寅颁布《临时商法》。规范商业活动,最重要的利用重税打压有规模的私人商业。但不打压个体经营。

如今的岱山数岛生活安定,已经形成了稳定有序的社区。

很多必须的社会职业也都恢复了。地方虽小人口虽少,也算是「百业兴旺」。

银钱的流通也就有了条件,有钱便能花出去。

当然,岱山岛禁止窑子丶赌坊丶高利贷钱庄等行业。

岱山岛不禁商。但朱寅为了抑制私人商业而徵收高额商业税,破坏私人商业的发展土壤。

因为靖海军的八旗制度接近军管和计划体制,本就短缺的人口资源必须首先满足八旗抽丁和公有厂坊的劳力需求。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人口太少了,不能让私人商业发展起来,争夺八旗军队丶公有机构的人力资源。

实际上满清八旗也类似军管制度和计划体制。哪怕黄太极占领整个关外越称帝了,也是千方百计打压国内的私人商业,扶持农业生产和工匠制造。

小国寡民,才真正适合公有为主的体制。

若是将来真的能夺取大明的政权,朱寅当然就不能这麽干了。不但不能抑制私人商业,还要鼓励扶持。

如今的岱山岛只有小商小贩,都是个体经营。既能满足岛上的商业流通,也不会占用多少劳力朱寅也没有忘记去看看一年多前被俘虏的倭国女子。

六个倭国女子倒也没有被关押,而是在教授一班少年学日语,学倭国风俗。

这些少年,当然是录事寮的「家人」。

当然,就是她们自己也成了录事寮的家人,还抬旗入汉成了岱山岛的媳妇,做起了贤妻良母。

朱寅戴着面甲看望她们,亲自赏赐钱粮丶布匹丶首饰,以示恩遇安抚。

倭女们此时也像一群汉女,一起敛社行礼,盈盈万福拜谢道:「奴家谢节帅赏赐。」

朱寅温言说道:「你们虽本是倭人,今日却和同为一家。只要你们心慕华夏,自有你们的造化。将来就是衣锦还乡,未尝不可也。」

众倭女闻言,感念之馀都是心生期待。

她们都是日本农民的女儿,苦哈哈的也挺可怜。

之前在松浦忠信的军中,她们其实就是营姬,是玩物,哪有丝毫尊严可言?

武士大人们全不因她们是同胞,就拿她们当人看。平时对她们颐指气使不说,还动辄呵斥甚至殴打丶斩杀。

武士们战场上很凶狠,在女人面前同样盛气凌人。

倒是嫁给岛上的汉家儿郎后,反而活的像个人了。相比日本男子,汉家男儿还有几分温柔体贴。

如今在岛上有丈夫丶子女丶产业,日子比之前好多了。

所以她们现在不但对岱山岛丶对新家很是认同,对神秘威严的小节帅,也心存感激。

之后,朱寅又和宁采薇去了各处小学堂视察。

去年组建三大厂时,朱寅就下令拨出大笔专项钱粮,在各旗建立学堂,采用六年制教育。

凡是五周岁以上丶十一岁周岁以下的孩子,无论男女都要上学堂学习。学堂学制六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三年为高小。

各旗学堂的教育,当然也是各旗日常管理。但都必须遵守朱寅颁布的《学堂约法》。

所谓的教师,能熟悉《千字文》丶《幼学琼林》,会加减乘除,语言表达能力良好就行,倒也选出了一百多个合格的,八成多是男教师,也有二十多个女教师。

教师按照本人的学问水平,资质分为一丶二丶三等。一等月薪二两,二等月薪一两五钱,三等一两。

学堂已经运行十个月了,采用后世的课程课时制度。

学习内容,就是国语加上简单的算术,和大明各地私塾的学习内容差不多。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无奈之举。

两人每个小学堂都去看过,都已经在正常上课了。各岛两千名适学儿童,分在十几个学堂上课,气氛都很活跃。

每到一个学堂,朱寅和宁采薇就亲自接见师生,赏赐纸笔。

足足花了三天工夫,两人才检查完各岛上所有的学堂。

他们一回到节度府,就商量改进学科。

学堂都上了轨道,教师们也有了一定的经验,明年可以进行学科改革了。

屋中生起了火堆,里啪啦的烧着旧船板,整个屋子暖烘烘的。

三人围着火堆,商量着如何改革学科。

被狐裘裹成毛团子的宁清尘似乎没有什麽兴趣,一边伸出小手烤火,一边想着自己的阿锦。

冬天一冷,阿锦在南京不会冻死吧?

她走之前,为了顺利让阿锦过冬,可是花了不少心思,为美女蛇保暖呢。

油光水滑的小黑趴在朱寅的脚边,暖洋洋的昏昏欲睡,时不时摇摇尾巴,舔舔自己的狗毛。

最近,它觉得自己一身力气,都没地方使劲。

朱寅喝了几口宁采薇冲泡的奶粉,擦擦嘴上的一圈奶胡子,说道:

「科目增加从高小开始,初小三年还是只学国语和算术。」

「高小数学要加强,就和国语并列为主课。不过,每月比国语少九节课。「

在两人的设计中,学生每旬休息两日。不算暑寒假,每月上课二十四天,每天六节课。再扣掉全年所有节日,平均每月一百三十多节课。

宁采薇在纸上写写画画,「也就是说,高小三年国语每月四十八节课,数学三十九节课,这两门主课就是八十七节了。剩下的四十五节怎麽分?」

朱寅笑道:「先说说你的想法,看看是否英雄所见略同。」

宁采薇扬扬手中的纸笔,「剩下的每月四十五节课,每旬就是十五节。我们的课程表是按旬定的,分好这十五节课就行了。」

「历史课肯定要有的,必须要单开一门课,副课。每旬三节,只学通史。史观麽,一定摒弃意识形态太强的阶级叙事。」

朱寅点头笑道:「这点倒是和我想的一样。阶级史观史要不得的,因为阶级会一直存在。」

「八大史观,总有一种最适合我们,最适合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