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4 章 太宗上位计【六】(2 / 2)

是你们自己要让他来的哦,他可是勉为其难呢。

只是身在其位谋其政呢。

顺便捞到一个太宗的庙号,值了。

【法吏集团的权力悉数依附于皇权,是中央集权最天然的同盟。而文帝虽然沿用“黄老”治国,但那主要是因为国情原因。一个在霸陵看见陡坡就想飞驰飙车的皇帝,可别把我们文帝想的太柔弱。

汉文帝的骨子里可绝不是什么谦和忍让,与世无争的人,纵观文帝一朝,尽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但是在中央集权的道路之上,他也为后面的景帝和武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虽然文帝和他爹并不怎么熟悉,但是关于皇帝制度的想法那还是一脉相承的。

汉文帝可决没有什么共享天下的想法。他所要做的,从来不是家族宗长,而是天下唯一的皇权代表人。

所以,汉文帝时期贾谊虽遭贬黜,但法吏集团的数量却还是得以飙升。】

刘启听到天幕一开始所说的“谦和忍让,与世无争”,嘴角忍不住抽搐了好几下。

你这说的是他爹?

开什么玩笑呢。

刘邦却愤然而起。

天幕你怎么能挑拨离间呢?刘……哦,刘恒是

他的儿子,他们父子情深,怎么可能不熟呢。

一定是乃公言传身教的好,此子类我,所以才能有如此作为。没错,正是如此。

【王勃曾经借“屈贾谊于长沙”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哀愁。历朝历代,也都以贾谊为士子怀才不遇的一个重要又典型的意象。

但实际上,贾谊虽然仕途不顺,最终被文帝贬谪去往长沙国,但那主要是文帝出于平衡朝堂的无奈之举。对于贾谊的才能,文帝绝对是高度肯定的。

在外放数年之后某次贾谊回长安之时,文帝仍旧孜孜以求向贾谊问策。

贾谊在梁国为太傅之时仍旧不忘国家大事,上书《治安策》,而策论内容,毫无疑问,被文帝记载了心中。

而其中针对诸侯王所提出的“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的方针。在文帝十六年,终于让汉文帝趁着齐文王刘则之死的机会得以实现其政治构想,将齐国一分为六,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而此时,贾谊已经去世四年有余了。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何尝不是针对当时国情之下,简单粗暴的又一种“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呢。】

原来众建诸侯王啊。

汉初的众人一听,方才像是被点明了方向。没错,国土就这么大,若能众建,自然各诸侯王的势力会得到大幅度的削减。

可是,那些诸侯王也不是傻子,又如何会乖乖听话呢?

对此文景一帝有些话想说。

打残了就听话了,确信。

除此之外,刘启还对自己宝贝儿子那边的那个推恩令感到十分好奇。

顾名思义,是将朝廷给诸侯王的“恩德”推广开来。

这得是怎样的大恩大德呀,刘启摩拳擦掌。

【贾谊的诸多构想,大多都被汉朝皇帝慢慢付诸了实践,虽然有些构想的实现,足足花了三代人的时间。但是无论如何,贾谊的才能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贾谊的被贬,很大概率在于,文帝时期的朝堂,主要是代国旧臣与功臣集团的微妙平衡,而出身法吏集团又格外突出的贾谊便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被联合上书排挤。】

刘恒想到如此大才,最终却无法尽情让他在自己的朝堂之上发挥作用。天幕方才所说,自己在位十六年的时候,贾谊已经去世了四年多了,那贾谊岂非三十余岁便骤然离世吗?

刘恒忍不住深深叹了一口气。

哦,但是就算如此,天幕之前的那个仇他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三年不见,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不问苍生问鬼神的!

多么难得的机会!

【当然,文帝的铁拳主要是向着功臣集团,诸侯王的问题文帝虽然也有举措,但总体上,还是一种比较宽松的状态,虽然也铁腕镇压过好几次诸侯王的叛乱,但到底算是小打小闹。

不过问题不大,他血性的好儿子会持之以恒的努力的。】

刘启:???

为什么天幕老要一直强调自己的血性啊?

他不理解。

还有,是他们七国非要叛乱,他出于无奈,只好镇压的嘛,这跟他可没有关系哦。

刘彻虽然有点小猜测,但是却不愿承认。

他爹脾气……挺好的呀。

都是那些诸侯王该死!

刘彻为人处世第一原则,那就是绝不将锅接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