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6 章 太宗上位计【十八】(2 / 2)

朱元璋:……

什么叫托他的福,才有了二十四个具有封国的叔叔?

好似老四都是因为他的原因才造的反一样。

() 知道元朝是怎么灭亡的吗?

不就是因为主弱臣强,宗室又无藩屏之助吗?他大明既然得了这天下,便绝不能再走元朝的老路。

分封诸国,才能让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家人的手里。

大明帝都位处东南,北疆总要有大将戍守,不放你叔叔们去,难道还搞几个封疆大吏不成?

忘了唐朝咋亡的了?

再说了,他大明的藩王又怎么能跟汉朝的诸侯王一样呢,那是只有爵位没有子民,更是没有封国土地的,便是燕王,朝廷不给粮饷,他自己能征用多少兵丁?这不比汉朝的诸侯王好解决的多了,还不得乖乖听皇帝的话?

再退一步,便是真的如何,你不会照着汉朝的方法削藩吗?

如此简单的事情,还要咱教你不成?

所以他至今都没想明白,那朱允炆是怎么被老四夺了天下的?

之前说天幕说老四一开始带着多少人来着?

哦,想起来了,八百。

什么?八百?!

方才回过味来的朱元璋沉默了。

这究竟应该评价是老四太出类拔萃,还是他亲自选中的孙子太过不争气呢?

【既然害怕,那便解决就是了。于是朱允炆登基当年,便火速开始了其削藩之旅。

不过世上有这么多削藩的方法,朱允炆最终经过蛇形走位,选择了最离谱的那一种。

首先,是在先啃硬骨头还是先捏软柿子的选择上,朱允炆选择了先捏软柿子,但是吧,虽然决定捏软柿子,还得要精神胜利大法。

朱允炆声称,周王是最难解决的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削周王就是削燕王,于是率先拿周王开刀,周王被贬为庶人。】

啊,这个嘛……

就很难评。

神一般的削周即削燕。

你真的不是在给燕王做造反前的心里建设吗?生怕燕王造反的决心不够坚定是吗?

不过也行吧,那就一起迅速推平也不是不行。

赵匡胤更是觉得,先打好打的有什么问题吗,他也是决定把最难打的辽国留到最后再说啊。

【不到一年时间,建文朝便迅速推平了五位藩王,周、齐、岷、代四王皆被废黜,喜提软禁。而湘王更是不愿受辱,自焚而亡。

如此势如破竹之下,藩王与朝廷的矛盾立马尖锐起来。

朱允炆虽然仍旧一颗真心向削藩,却又开始有些打鼓犹豫,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先缓一缓再慢慢削,生怕自己无法同天下人交代。

犹豫就会败北,何况是皇帝天赋技能完全没点上的朱允炆呢。】

对于削藩很有些经验的刘启终于也被朱允炆的操作震撼到了。

虽然当时他因为晁错之言削诸侯王是稍微有些操之过急了,但是……

他可从来不是会犹豫的人。

朱元璋:!!!

什么,朱允炆竟然搞死了他叔叔?

削藩

就削藩嘛,搞死他儿子干什么?

收了兵权不就行了嘛!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终于下定决心,也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收拾好了自己的八百壮士,准备开始造反了。

当然了,造反这话可不兴说哦,自是需要找上一个合适的理由。

“清君侧”这个自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打出来的旗号,历经千年,仍旧十分好用,历史上用了都说好呢,是经过时间洗礼的好理由啊。

于是朱棣自然也选择了这个理由。

再加上还有他亲爹为自己背书。

朱棣反手掏出他爹留下来的祖训,只见字里行间写满了那句“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这不就是他亲爹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好理由吗?不就是在期待藩王搞事情吗?

真是史上最豪华最有底气的一次清君侧啊。

你说什么?没有密诏?等他造反成功了,不就有密诏了吗?计划通。

这句话后面还有半句?问就是没看到。

这些都是小问题,不要在意嘛。】

朱元璋如鲠在喉。

今天他终于知道了,什么叫灵活运用他的祖训。

怎么就没看到了?

他没写上吗?

“既平之后,收兵于营。”

他才没有期待藩王搞事好吧!!

永乐皇帝朱棣深藏功与名,没错,正是如此。

天幕说的有道理啊。

这就去宣扬一下,正是他爹死前给自己留的密诏,让他见状不妙,就造反。

这都是他爹对自己这个宝贝好大儿的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