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顿时了然。
原来在说迁都之事。
不仅是外患问题,国内如今南北之间矛盾对立如此尖锐,天子若再一直坐镇南方,对中原的掌控终究是不足的。
他爹不是也一直琢磨着要迁都嘛。
他给不过是换了个选址而已!
要干就干一票大的。
他要把京城迁到北京去!
在永乐元年将自己的龙兴之地改名为北京之时,他便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决定,只是当时政局不稳,他须得彻底平稳南方政局之后再行议定此事,但这是他必要做出的决策。
【朱
() 棣做出的选择是迁都。实际上,定都南京并不是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时期理想的选址,因为华夏历史上的敌人大多在西北等方向,距离南京路途实在漫长,消息及补给皆传递不畅,很容易反应迟缓。
朱元璋也不是没想过要迁都。
自洪武一年,朱元璋就开始研究起了迁都问题,只不过一直也没腾出手来敲定到底往哪里迁,不过朱元璋还是比较偏向于长安或者洛阳,洪武一十四年,还派太子朱标前往巡视,不过回来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
晚年经丧子之痛的朱元璋便没有继续推行。
没有关系,咱Judy替他迁。】
朱元璋:……
怎么总觉得这个天幕憋着坏呢。
原来标儿竟然是在巡视完关、洛之后病逝的?
难道是因为路途过于辛苦了吗?
他自然是有迁都之念的。
如今他虽新建国家,但是建都于江左之地终非长久之途,还得是往关中迁上一迁,以图控制西北。
不过他个人还是比较偏向于汉唐的故都啦。
毕竟开封嘛,是个四战之地,还得是长安和洛阳看起来比较坚固一些,且比较吉利。
他可不希望他大明的后代也整出个靖康之难。
嘿嘿,没错,他是给咱爹迁的!
怎么不算是完成他爹的夙愿呢,他可真是个孝顺的好大儿。虽然从准备迁都到真正落实,脑子里连他爹的影子也没出现一个。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嘛。
【但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朱元璋捣鼓了一十多年,没迁,而等朱棣从暗示可能要迁都,到明示想要迁都,再到最后迁都,也足足花了十九年。
永乐元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隐隐有迁都的预兆,但在明朝嘛,多整几个什么京什么都不能证明什么,毕竟洪武朝不还三都并存吗?
用了四年,朱棣开始营建故宫。
朝野反对之声自然不小,但是朱棣的决心那是异常坚决。
永乐五年,毕竟他的发妻徐皇后病逝,为了体现自己的决心,朱棣并没有将她葬在南京,而是选择妥善保存其遗体,并加紧在北京周边勘探陵墓选址,并于永乐七年亲自北上,敲定了长陵的选址。
也是昭告天下,这个都,他judy是迁定了。
永乐十一年,长陵修建完毕,朱棣亲自随同徐皇后灵柩一起北上,将徐皇后安葬于长陵,并在北京举办了会试和殿试。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朱棣颁布迁都诏书,于永乐十九年元旦成功入住新家。】
朱元璋:???
他三都并存怎么了?
这不是刚建国正在研究新都城的选址吗?
再说了,他有点故土之思怎么了,还不行咱开国皇帝有点特权,将自己的龙兴之地封个国都的名号了?
老四那小子都直接将都城建回去了,也没见你们多说什么啊。
这世道,怎会如此!
朱棣忍不住回想起了永乐五年之事。
当时朝野之中反对迁都的声浪还是很大的,恰逢皇后薨逝,群臣们皆以为自己找到了什么天赐良机,妄图阻拦他的脚步。
他对自己那儿子还能心里没点数?
只要他与皇后都埋在这南京,就算是自己迁都走了,朱高炽那小子也绝对转头就迁回来,他岂不是白白谋划了这么长时间?
这可是他绝不能容忍的。
【搬了家就是好啊。
北京距离蒙古高原,那是真的近啊,从此,judy过上了年年去蒙古高原晃悠一圈,仿佛年节走亲戚的美好生活。
永乐朝的最后三次北征正是发生于永乐一十年之后,年年一次,十分平均。
直到明成祖朱棣驾崩于回銮途中,永乐五大征才随同这位帝王的离世而一起结束了。】
一语成谶的某个武将挠了挠头。
嘿,这明朝皇帝还真将家建到这么北边去了?
朱棣:……
谁去蒙古高原走亲戚啊!
反正离得近,又花不了几个军饷,那不去白不去。
这都迁得值得啊。
想来西北那些人恨得牙都痒了吧。
就是想欣赏你们这无能狂怒,只能忍气吞声的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