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季春三月,阳光明媚,万物生长,歌声婉转,笛声悠扬。
牧童骑着耕牛,一边悠哉横笛吹奏,一边巡视遍地的羊儿吃草。天空有北归的大雁飞过,沟渠洼地里的野鸭鸳鸯在水草里成群觅食,水畔的曲马牛犊低头舐水,三两只土犬奔跑穿梭在羊群野地之间,殷勤的将走远的羊赶回羊群,偶尔有硕鼠野兔奔跑而过,这些矫健的土犬就会猛的冲上去,给主人猎来猎物,讨得一二奖赏,欢快且肆意。
好一副田野牧歌图。
三月的关中平原,自从下过几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后,春耕便进入了如火如荼的紧要阶段。家中有耕牛耕马的,进度快一些,春耕之余可以操持下一自家门前菜亩桑树,丰富一下自家餐桌。家中无牲畜帮忙的,就得起早贪黑的干,不然,错过春耕农时,接下来一年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栎阳县的春耕进度要快一些。这里地势平缓,沮水穿流,冲积出来的两岸土壤肥沃松软,不论是牛马还是人力耕种,都要更容易一些。
而且,相比于秦国其他地区种植粟、麻、菽、黍、稷、等五谷,沮水两岸多种麦,就是因为用水方便。
秦国的小麦一般是去年秋天种下,次年夏季收割,以错开粟、菽等作物的耕种时间。因此,每年春天,沮水两岸春耕少,春灌多。
早在百多年前,栎阳作为秦国都城的时候,当时的秦吏就组织起秦人沿着沮水修建沟渠,充分利用沮水丰沛的水源灌溉两岸原野,使之成为适合小麦种植的良田。
也因此,每当三月,小麦拔节抽穗最需要水成长的时候,勤劳智慧的秦人就会引沮水灌溉农田,期望夏季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自从秦献公迁都栎阳邑,并在此设县之后,即便后来秦孝公迁都咸阳,栎阳县仍旧持之以恒的繁荣昌盛起来。百十年后,这里是秦国县治最大的县之一,治下足足有东、西、南、北、都(du平声)五个乡,总共超过一百个里,几十个亭,常驻人口超过一万五千余户,是秦国实实在在的大城市之一。
相较于都乡处在栎阳县的中央,是栎阳县的政治、军事、文化、
经济中心,是有城墙护卫的城区,更坐落着秦王的宫室,辐射分散在都乡四周的东、西、南、北这四个乡,就被称作乡下地方了。
说是乡下地方,却并不偏僻,更不荒凉,因为这里是秦国东北和西南交往的必经之地,尤其多重商大贾,终日车马人流不停,想荒凉,也荒凉不起来呢。
这东南西北四个乡中,尤其以西乡最为富庶。西乡处于沮水上游南岸,春季星罗密布的河渠水网可以灌溉麦田,夏季沮水发大水的时候反而冲不到它,秋季是草木最盛的时候,可以收获大量丰茂的牧草供牲畜过冬,即便是冬天,也可以来野地里捡一些断掉、枯萎的芦苇回家取暖,修补一下漏风的屋顶。
反观都乡南边的南乡,春秋两季竟然还会有干旱的时候,这样,这个乡里小麦的收成就有限了,只能种粟和菽、麻。还有处于沮水下游南岸的东乡,几乎年年会不同程度的发大水,好一点的冲坏一点农田,损失不大,最坏的一次,直接把大半个东乡给冲垮了,人财两失,那才叫悲惨呢。稍微好一点的是沮水北岸的北乡,这里倒是不发大水,但这里林木茂盛,是贵人们喜欢的猎场,地都被贵族给圈起来了,供黔首们耕种的就少了,因此,虽然这里先天地理条件比西乡还要好,但论富庶,还是西乡最富,最安稳,是黔首们心向神往的理想耕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