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韩人都在赵军卒的驱赶和监视下走进丹水,对面同样是手持戈矛严阵以待的秦军卒。
韩人们携老抱幼,带着随身微薄的家当相互搀扶着迈步走入冰冷彻骨的丹水。没有人反抗,没有人哭喊,只有大人麻木的沉默和孩童偶尔的抽泣声。
他们又被抛弃了。
赵人把他们像赠送牛羊一样的送给了秦人。
有些人懵懂,有些人欣喜,有些人屈辱,有些人冷眼旁观无所谓,但这都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和结局,
赵军、秦军两方都高度戒备,寂静无声又剑拔弩张,都防备着双方趁韩人渡水的机会朝对方发起攻击。
现在正值冬季,是河流的枯水期,因为今年冬季没有下雪,温度比往年要高,加之这一段丹水两岸有近百万的军卒人口在活动,丹水没有结冰,韩人们在河床地势高的地段涉水登岸,倒是没有发生被水流淹没冲走的情况。
最先登岸的韩人被向南向北的分散开来,秦人们已经给这些韩人划分出来足够大的活动区,同样在丹水岸边,这些韩人不过是从丹水的东岸到达丹水的西岸,秦人并没有如赵军所想的那样将这些韩人接入秦兵营或者让他们回到他们原本的家园。
涉水而来的韩人冷的瑟瑟发抖,他们不被允许休息,他们按照登岸的顺序五百人为一组划分开来,满五百人之后,即便第五百零一人与第五百个人是父母、夫妻、兄姊等亲属关系,也都要分开来,除非是不满五尺的小孩和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幼儿,可以跟着亲属大人归入一组,因为这样小的孩子都不算人头的。
满五百人之后,会有五个什伍的秦军卒带着他们去他们接下来要生活的区域,那里已经摆放好了冒着热气的大桶,以及堆的高高的皮毛和一些长短不一的树枝。
这五个什的兵卒推操着这些语言不通的韩人,强制且迅速的将他们赶到用白石灰划好的两条线之间的通道里,通道窄的只能允许两个人并排行走。
凡是踏出白线的区域的,都被冰冷的盾牌推至白线之内,推了几次之后,所有的人就都明白,不能踏出这条白线之外的半步。
很快,两人一排的长长队伍排好了,妇孺排在最前头,抱小孩的排在中间,青壮被扯到最后头,稍有抵抗和不满的,秦军卒没有一声言语,直接一刀捅过去,一个人头军功到手了。
原本就安静的过分
的队伍更加噤若寒蝉,连小孩子都不敢呜咽了。
来此安顿韩人的秦军卒来的时候都领了命令,不允许杀人,随意杀人者有罪,但若是有抵抗的,可以先杀后报。
至于这个“抵抗”的度,就由秦兵卒自己衡量了。
因为这个衡量的标准实在难以捉摸,而且难以掌握,为了不让没有军功且蛮横斗狠的某些秦兵卒刻意杀人领军功,被派来安顿这些韩人的秦军卒都是经过特意挑选的。
首要的就是身上已经有军功了,越高越好,第二条就是必须识字,会写爰书会计算,第三条有意向向秦官吏系统发展的优先,这是特地他们的一次实习机会,做好了,所掌到的上官的评比和推荐信,是单纯杀人头拿军功所代替不了的。
人头只是一个军功,而推荐信,则是关乎自己和以后子孙的前途啊,有这么一个清晰且宽阔的标准在,这些来安置韩人的秦军卒,没有一个想杀人的,他们只想让上级看到自己"治人"的才华,毕竟,做有秩的官员和无秩的小吏,社会地位可天差地别。
排好队伍之后,一人给发了一个粗瓷大碗,就连不会走路的幼儿也发了一个,就让抱着他的大人帮他拿着。
还算整齐的队伍在秦军卒的驱赶下沿着白线划定的区域缓缓向着大桶移动,站在大桶后的高大秦军卒掌着长柄勺,从冒着氤氲雾气和米香的大桶里舀出满满一勺粘稠的菜米粥,示意领头的老妪将碗拿出来。
老妪双手捧着陶瓷大硫颤抖着往前伸,这一勺子稠粥落在大碗里,浓烈的食物味道冲击着老妪的神经,让她怔忪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在她后头的人也看到了,无不双眼放光的开始猛吞咽口水,脚步不自觉的开始朝前移动。
在后面的人抬脚之前,站在一旁管控这些人的秦军卒猛的一敲铜锣,炸响在耳边的铜锣声如一道惊雷将这些眼看就要失去理智的人惊醒,他们纷纷惧怕的将视线从前面的粥桶上移开,站定在原地不敢移动。
那具被砍掉头颅的尸体还躺在不远处呢,他们的鼻尖还能闻到腥臭的人血的味道,秦军的震慑,比赵军犹甚。
秦军卒对着老妪喊道:"行!" (正常走的意思)
老妪珍惜的捧着这一碗已经开始烫手的菜粥,沿着白线通道拐了半个弯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
白线的尽头,才敢抬眼去看站在尽头的秦军卒,等待他的下一个命令。
这个秦军卒喊道: "食。"
老妪这才开始慢慢将碗送到嘴边,小心的吃了一口,一行浊泪顺着她沟壑似的脸庞流下..
有老妪带头,后面的人就都跟着做,队伍行进虽然缓慢,但秩序井然,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老妪最先吃完,她见有抱着孩子的妇人一手拿不住两只碗,粥撒了出来,孩子脸都埋到了碗里糊了满脸满鼻子的粥水,呛的咳嗽不止,这妇人急的茫然四顾直掉眼泪,却没有一个人敢在秦兵卒眼皮子底下上前帮她一把,老妪可惜撒掉的粥米,便小心走到一个看着就跟其他兵卒不一样的秦人面前,跪下央求着要去帮一帮这些带孩子的妇人,好让她们和她们的孩子都能将米吃到嘴里,而不是撒掉浪费了。
力夫是跟随武安君一起来南阳征战的尉官之一,他留在河内已经生活了快三年了,所谓十里不同音,虽然同是韩人,上党和南阳的韩人说的话口音还是有所不同,但听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力夫还是能听的懂几句上党话的。
这老妪话说的简单,力夫一听就懂了。他将这个老妪扶起来,允许了她的请求。
他也发现了有些带着孩子实在不便的妇人,正想个法子要如何安排这些妇人呢,这老妪上来自请帮助这些带着妇人的孩子,他没道理不答应。
相比于活动自如的青壮男子,这些妇人们,可就好管理多了。
有这老妪主动帮忙,很快就有更多的妇人加入进来,她们一起抱团,形成了一个新的团体。
在其他陆续组成的五百人队伍中,这样的团体也在杂乱而有序中形成。
吃完粥之后,这些人又被领到垒的一堆堆的小山高的皮毛面前,有会说韩话的兵卒指着这些多数为兔皮的皮毛告诉他们,这些就是他们今晚要住的帐篷了,这里有针有线有做支撑的树枝,需要他们自己动手,拼接成可以居住的帐篷。
说完之后,就让韩人自己干活,秦军卒则是在周围小心警戒,并不伸手帮忙。
汤榆和王龁站在山丘高地上看着这些开始劳作的韩人,汤榆笑道: “看着还算老实。”
王龁哧道:“才来第一天,看着老实,那是观望呢,庶人狡诈着呢,等老实两天,就该闹事了。
而那群真正肯做活的人,就会是某些人的欺夺对象。族群里的阶级地位,将会重新划分。
这个时候,一些“领头羊”,就该冒出来了。至于这些领头羊是能用还是不能用,就要再做区分了。
汤榆叹道:"不过生存的本能罢了。看看罢,我已经遣人到河内叫人来挑人了,或许会剩下许多挑剩下的人,到时候,这些人就托付给将军了。"
王龁挠着下巴上的胡子根,今早上他刚修短的胡子,总觉着下巴上凉飕飕的,他道: “多留下一些才好呢,正好用来做先锋军,”想也知道,汤榆留下的,肯定都是些不服管教的逆民等杂碎,这些人充作先锋军(炮灰)正好,受管教的妇人小孩等顺民定是要当做宝贝给带走好好养活的, "我倒是很好奇,你跟廉颇说的背信弃义之人要如何选择?我可不相信,那些肉食者还会留在那些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