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 母系氏族与女性力量10(2 / 2)

只局限于让女子学诗词以扬名,没有任何实际用处,也不会在家谱或者祠堂记载她的功绩,真得好吗?

“那王贞仪真厉害!”

东晋的谢家,还没出嫁的谢道韫本以为自己诗才无双,能超越谢家一群庸才很厉害,然而看到后世的女科学家,难得生出自惭形秽来。

王贞仪能文能武,她的父亲谢奕本就是安西将军,她的叔叔谢安也是能治世安邦,也能领兵打仗。

谢道韫忍不住看向自己的佩剑,她也有学习君子六艺,也是会剑术的,若是再学学骑射,是不是也能跟父亲和叔叔一样领兵打仗?

【在原始时期,男女在成人礼之后才会采用男女分开的方式,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后仍然是合群式的教育形式。】

【进入夏朝后,学校开始出现,虽然已经有了男女有别的观念,但是在童年时期,男女童依然是集体接受教育。】

《礼记·内则》:“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着,始教之让……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治丝茧……”

可见,从周朝开始,“男女七岁不同席”的教育已经十分普及。

【东汉时期,邓绥在建立男女同校时被文臣各种骂,等她去世后,学校立刻作废。古人也一直认为女子不能进学校,只能在家族建立私塾,或者请先生。】

【但是外国人不这么认为。鸦片战争后,大量的传教士进入华夏,为了扩大影响,开始兴办女校,成立女子学校教授华夏的女子学习,还送她们出国留学。】

东汉时期,邓绥建立的男女同校是仅限于上层贵族。

在华夏历史上,最早的女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汉和帝时期。

汉和帝在后宫中增设“北宫女子学堂”,邀请才女班昭入宫为后妃公主们讲学传道,邓绥也进入其中学习。

北宫女子学堂开设的学科除了常规的女德,还有经书、天文、算术等多门学科,华夏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女子学堂就此诞生。

这个时期,对女子的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

东汉元初六年,也就是公元119年,和熹太后邓绥进一步发展,创办了世界历史上第一座男女同校的学堂——“元初宫邸学堂”。

元初宫邸学堂招收5岁以上的亲王与邓氏近亲的儿女共70人,开创了男女同校学制的先河。

邓绥非常重视教育,执政期间在全国广兴郡国学校。

在宫邸学堂,她不但诏令内官和近臣到学堂里上课教学,诏令大臣家中女眷入学堂读书,后来还把教育普及到普通宫女,允许从全国各地选入宫的女子,不论出身,都可以入学堂就读,让女子的教育开始更加平民化。

到邓绥时期,她不但开明的实施男女同校,而且普及到百姓阶层,让教育更加普及。。

等到了华夏近现代时期,最早的男女同校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开始,东汉比清末的男女同校学制早了将近

一千八百年,

比欧美国家首次招收女学生的时间还早1700多年。

欧美国家直到1837年,

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才首次实行男女同校学制。

在美国奥柏林学院第一次实施男女同校学制后,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标志着西方传统大学之门向女性开放。

而这一创举,晚于东汉邓太后的元初宫邸学堂1718年。

【鸦片战争后,清朝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医学家,并且奠定了我国妇科医学的基础。】

鸦片战争之后,西医作为“神学的侍女”,在华夏的影响不断扩大,成为基督教仅次于传教布道和兴办女校普及教育的第三大活动领域。

在这样的条件下,许多贫寒人家的女孩、或者弃婴,被收养后就自然而然去学西医;

也有许多开明世家,因为受到了鸦片对国人身体损害的刺激,开始投身医学。

光绪年间出生的林巧稚,1940年被美国聘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195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唯一的女院士,是华夏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因为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现在在鼓浪屿都能看到她留下的名人名言。

还有众多优秀的女西医,学习后开始造福于当时其他女子,回到国内,造福国人,并且做出了一系列的创举:

光绪年间的谢爱琼,出生于广东番禺,是妇产科专家;

罗秀云,同样出生广东番禺,是护理教育专家;

梁毅文,出生自香港,首创子宫外孕自体输血术;

曹丽云,是后来的天津女医院院长;

丁懋英,北洋女医局局长……

【广东的5位女医学家中,有4人都有出国留学的背景,且都是出身贫寒、信仰基督教、获得教会的支持出国留学。而且广东是近代开放最早的重要港口,使得该地区更早更容易接受到新事物。】

清朝末年,出现了13位女西医,大多出生贫寒,在甲午战争之前有4人被当时的传教士收养,带到国外学习。还有人是在基督教教会的资助下到国外留学。

比如金雅妹,2岁时就被美国北长老会医师麦加收养为义女,带到美国亲自抚养长大,并教授医学。

康爱德、石美玉被美国传教士侯格收养带到美国进修,柯金英也得到了教会的资助到美国学习。

后来,她们也都回到祖国,创办医院回报祖国。

同治年间,金雅妹,浙江宁波人,首位女留学生、首位女西医,天津市首位女医院院长;

石美玉,湖北黄梅人,创办伯特利医院,是首位翻译西方医学著作的华夏女性;

康爱德,江西九江人,在江西九江创办妇幼医院,首位参加世界女青年年会的华夏代表;

柯金英,福建福州人,首位参加世界妇女协会大会的华夏代表……

.

玄烨越看脸色越沉重,他突然出声:“大

清一定要开办女校。”

立刻有大臣反对:“女子怎么能去上学?这于礼不合。”

玄烨冷声道:“我们不自己办女校,等着外国人来办,再把我中华儿女收为自己的女儿吗?”

大臣道:“那女子自己认贼作父……”

“2岁就被抛弃的女子,她能懂什么!别说女子,男子2岁被收养能记得什么?”玄烨还没说话,主动从后宫走来前朝的孝庄太皇太后出来了,闻言毫不客气骂道:

“民间别说抛弃女儿,先前没听说过吗,还有多少被掐死、被溺死、被扎死的女子,恐怕现在听到天幕上说的外邦传教士的好,宁愿让外人收养。”

玄烨连忙上前恭迎,孝庄太皇太后这时候身体已经非常不好,走过来不但被宫女搀扶着,手里还拄着拐杖。

大臣生怕把太皇太后吓出个好歹,大气都不敢喘。

孝庄太皇太后缓慢走到前面坐下,换了口气:“女子亲生父母不给她留活路,能怪她吗?女子家中不给她们读书机会,别人愿意给,你放着大好机会不用,也不让女儿去吗?”

不管当时的教会是不是有更深的政治意义,最起码,他们的确让出身贫寒的女孩子走上了不一样的新道路。

玄烨连连点头:“皇祖母,孙儿想开办女校,可以先在官宦人家试行,然后再推向民间。”

孝庄太皇太后笑着点头:“好,祖母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有眼光有远见。如今有天幕在,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玄烨被夸的很激动,但是孝庄太皇太后比他的心情更激动。

本以为即将去世没什么牵挂,也没什么遗愿了,但是看到天幕,她发现,哪怕是要死了,她还可以再做一件事。

再做一件,可能会让天下女子受益的事。

玄烨不是女人,不懂民间家庭许多只会告诉女子从不展露在男人面前的事,只有她在,必须有女性参与,才能更好地把这项措施推广。

孝庄太皇太后看向玄烨:“好孙儿,这件事,祖母愿意帮你一把……”

【在华夏古代,邓绥邓太后是第一个提倡男女同校学习的开创者;而到了近代,另一位邓氏女子为打破大学女禁做出了伟大贡献,这一位就是邓春兰!】

民国时期,因为外界的影响,当时有进步人士看到了女性的重要性,开始提倡女子接受教育,提倡男女同校。

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统管全国的教育工作,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牵着指出:“民国既定,清政府之学制,有必须改革者。”

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

该学制始称为《壬子学制》,经过一系列的学校规章制度的添加与完善,变得更加系统后,到1913年合成为完善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这一时期,小学开始出现男女同校,但是依然单设女校。

一直到1919年,全国国

立大专院校中仍然是“女子竟无一人()”

.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邓春兰最小,嘟着嘴,满脸不高兴地说道。

因为学校只有三位女生,老师全是男士,学生也全是男生,她们三个感受到许多无形的忽视和歧视。

她想,或许学校女孩子更多了,还有了女老师应该就会好很多吧。

“别想了,说说而已,谁真得当真。”邓春兰的大姐成熟地给妹妹分析,“我们学校要不是咱爹在京师大学堂学习,咱们三根本不会被学校接受,你没听别人说话说得多难听。”

二姐怪模怪样学着那些闲话:“什么‘想当女状元女秀才想疯了’,什么‘读书不是女孩子的事,认识几个字就不错了’,什么‘不安于室的姑娘以后嫁不出去’,我们的婚事我们爹娘都不操心,一群外人有什么资格操心。”

说完还不忘犀利点评一句:“男人总喜欢说女人是长舌妇,他们造谣说起是非来,那舌头比老太太的裹脚布还长。”

邓春兰一下子被二姐的模仿给逗笑了,刚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突然捂着后脑勺惨叫一声,她的后脑勺被人砸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欺负,邓春兰快速回头去看肇事者,看到一群男同学嘻嘻哈哈看着热闹,她愤怒质问:

“喂,谁干的!”

男同学们根本没怕她,还故意把石头混合着尘土浇过来,把三个女孩浇了个头顶。

而这,仅仅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小困难。

读完小学后,邓春兰想要继续深造,可惜这时,并没有大学愿意接收女学生。

这一日,二姐拿着报纸兴奋地冲进来找邓春兰:“春兰,你看报纸上写得什么!”

“男女平等,男女平等!”邓春兰一眼就看到报纸最醒目位置登报的文章,她拿过报纸看了一遍,眼睛亮晶晶,有了新思路,“既然说了要男女平等,为什么大学不愿意接受女学生?我也要写信!”

邓春兰说干就干,先给蔡元培写信,但是蔡元培辞职了,根本帮不了她;

邓春兰并没有因此放弃,她看到了报纸的作用,开始不断地给报社投稿,《晨报》《民国日报》《民心报》等等。

最终,她的努力没有白费。

首先是北京《晨报》发表了邓春兰的两封信,随后北京、上海的《民国日报》等报刊以及英人办的《民心报》、法人办的《益世报》等外文报刊也相继刊载,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教育是政治的延伸,如果连女子都不能好好接受教育,谈什么富国强民?”民国时期著名的女子教育学家向警予写文支持。

“传统的女性教育不过是一种奴化,培训的各种三从四德、生儿育女、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过都是为了辅助男性。若今日想要

() 改造社会,女子必须主动学习科学,学习改造社会。”()

“”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四川女青年秦德君非常勇敢的响应五四运动里倡导的剪发,自己剪短一头乌黑秀发后,给当时还在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写信毛遂自荐,表达自己的求学信念,但是被拒绝了。

此后,秦德君的学校——成都市四川省立女子学校以此为理由,开除了她。

“新时代新教育,既然一切要焕然一新,为什么女子教育不能焕新?”李倩云等人一起声援。

李倩云,与秦德君、陈竹影一起,被誉为“成都三女杰”,是成都最早剪短发的三维女子,剪发后大力宣传妇女解放等相关事宜,做演讲,做辩论,看起来好像只是头发的问题,实际上对抗的是整个旧时代旧思想,忍受了巨大的非议。

——现代女性的剪发自由、受教育自由等权利,是一代代女性不懈努力,才争取到手的。

.

在无数文人名士和有志女青年的支持下,邓春兰的投稿达到初步的效果。

邓春兰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继续发表文章,在《少年中国》等报刊上发文阐明自己对妇女解放的观点。

在邓春兰的带动下,山西、湖南、北京的一些教育团体和女青年们也通过提案或联合呼吁要求解除女禁。

直到1920年2月,北京大学终于先后招收了9名女学生人学,邓春兰便是其中之一,并被分在哲学系学习。

这9位女青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男女合校后的第一批女大学生。

至此,这沿袭多年的“男女有别”的封建戒律——“大学女禁”在“五四运动”中,在邓春兰等有志女青年的奋起抗争下被打破了。

当时,北京许多报纸,在报纸最显著的位置发表文章报道了这一消息,热烈称赞这教育改革和妇女解放运动的重大胜利,赞扬这些勇开一代新风的女英雄。

第一个喊出妇女心声的邓春兰,通过不断地写文章、从甘肃赶往北京不断地四处奔波演讲、倡导争取女性享有男性平等受教育权,最终影响了所有妇女。

她被誉为女性受教育的英雄人物,并且在甘肃民主妇女运动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

到1922年,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大上海商院等高等院校开始男女均招,实行男女合校培养。

在小学与大学都可以男女同校同学后,中学才开始仿效,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广州第一中学、上海吴淞中学等中学开始男女同校。

【但是男女同校并不代表女学生一定能接受到平等的教育,也不代表社会一定全部认可。】

【1935年,当时的北平市市长提出“取缔男女同学案”,获得北平市社会局的认可,重新提出男女分校。而且开办了北平市第二女子中学校,在女二中开学典礼上发表开学演讲,说:“你们来这里读书的目的,是要学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所以要你们学习家事和劳作

() 。”

【北平市第二女子中学为了培养女学生成为贤妻良母,甚至辞退厨师,让女生都去学“炊事”

。】

荆咕忍不住嘲讽:【这难道不是厨师学校?】

【许多有识女性也发现,社会整体上旧思想偏多,如果没有女校,百姓宁可不让女儿读书。于是女性开始自己成立女校,让女子有更多的求学机会。】

来自广东南雄珠玑巷的朱雅宜原本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思想开明,而且大胆有为。

在1933年,朱雅宜自己掏钱,耗费了全部身家财产,在南雄创办了广东第一所由女子独资成立的女校——四德小学。

“我的学校,要叫做‘四德小学。’”朱雅宜站在自己耗尽家财成立的校门口,笑容充满自信,“历朝历代,大家总要求女子要‘三从四德’,我们新时代女子,要独立,就要抛弃‘三从’。要有美德,也是新时代的四德!”

新学校,新招牌,新的思想从此刻开始扎根。

当“四德小学”对外开始招生时,事情却没那么顺利。

对这样一所私人承办的女校,许多女孩子不敢去。为了解决生源问题,朱雅宜首先鼓励学校老师把自家女儿送来读书,后来慢慢吸引民间的女孩子也来读书。

当学生多了起来,问题也变得多了。

“朱校长,有些孩子年纪还大了,我们小学还收吗?”

“收!”朱雅宜毫不犹豫把招生的年龄从小孩改成了不限制,“我们不收,她们没地方去学习。”

“朱校长,学生太穷,交不起学费,还收吗?”

“收!”因为学生的经济条件,朱雅宜把缴纳学费也改成了“自愿制度”。

“能交就交,交不出学费就免费。”

“朱校长,有学生说吃不起饭,想退学。”

“带她吃饭去,伙食费我来出。”

因为来了许多贫民女子,朱雅宜相继开除优厚待遇:免住宿费,免书本费,在学费上是自愿原则,能交便交,交不出来就免费。

如果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朱雅宜不但一分不收还自费承担学生的伙食费。

以致于后来这一所小学里的女学生越来越多,除了适龄的小孩,还有一些实在是家庭贫困的大龄女青年,只要想读书,朱雅宜来者不拒。

朱雅宜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班,由老师用不同的教材因材施教,教授国语、算术、常识、书画、体育、音乐,此外还有兴趣小组,教授写作、阅读、手工纺织,还有一本适应新时代不同场景的书信礼仪的“女子新尺度”。

除此之外,朱雅宜最重视的是时事教育与爱国教育。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日本侵略军!”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国耻不断,日本侵略惨案让每个国人对之恨之入骨,朱雅宜经常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三省的事实为题材,教育学生勿忘国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为了鼓励女子英勇不畏站,朱雅宜还会主持女学生们编木兰从军歌舞剧,参加社会活动,宣传抵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到可惜的是,到1944年,朱雅宜因为自己身体不好,只能将一手创办的四德小学停办。

这所学校虽然短暂,成功的模式为整个广东女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后世许多女子有了新的目标。

而对古代女子而言,同样是有了新目标。

——“原来女子不仅可以进学校学习,还可以自己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