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2 章(1 / 2)

不知道是不是在宴会上太过喜悦饮酒过甚,就在千叟宴后结束后的第二天,康熙就有些肠胃不适。

李盛借着系统的视野,能看到康熙被两个太监架着胳膊,一次次往后边的小屋里去,面色青黑,眼底下一片浮肿,想来是一晚上经常起夜,没能休息好,精神不济。

到了下午,康熙甚至还有些呕吐,连茶水都不敢再喝,只能喝一些温热的白水,晚饭也是稀粥,连咸菜都没有。

李盛当时正蹲在弘晖小两口的院子里,盯着架子上的烤羊腿流口水。

大狗狗动了动鼻子,心中感慨:可见,无论是身份多么尊贵的人,生了病一样是得受罪,哪怕是皇帝,身上的病痛也一点少不了,可见,身体健康可太重要了!

想到这,李盛把目光转移到眼前喷香流油的大羊腿上,开始反思自己这几天是不是也吃得有点太油腻了,他除了自己的饭,还经常有加餐的,前天跟着弘时吃了李侧福晋送去的夜宵鸭子锅;昨天中午跟着弘昼吃了宝塔肉,今天又吃羊腿。

嗯,确实是有点太油了。

弘晖指挥着小太监把最后一层蜂蜜仔细地抹上去,抬头就看见元福蹲在旁边好像是在,一脸严肃地走神?

不能吧?在羊腿面前走神,这可不像元福啊!

然后大狗狗就动了,眼睛一亮,撒开爪子就跑出去,没过一会儿,就叼了一个篮子来,里面是各色青菜和几个苹果梨子。

李盛很大方地把篮子往那边让了让,看他们都不吃,于是自己开始叼着一个苹果开始啃。

——肉是不可能少吃的,但是为了健康,还是多吃点水果蔬菜解解腻均衡一下吧!

这苹果有点类似后世的红富士,也是红彤彤的果皮,但是个子小很多,而且里面的果核更大一些,籽是有点灰棕色;梨子是昌平的京白梨,果肉细嫩,就是不够甜,皮也有点糙。

但这已经是挺不错的了,李盛跟着胤禛出去跑山的时候吃过西山那边不知名的野果子,当时他有点渴,又懒得回去找胤禛,旁边也没有河流,系统说没毒,他就冲了。

皮厚果核小,果肉粗糙酸涩,真是把“让自己变得很难吃以保护种群”这个进化方向发展到了极致。

水果都好说,至于蔬菜,李盛以一种吃药的心态,生啃了一颗大白菜和一根胡萝卜,颇有当年吃健身餐的感觉,别说,一口羊腿肉一口白菜叶,还挺不错的。

胤禛当晚都没回府,苏培盛被派回来拿衣服,福晋问了两句王爷的情况,把收拾好的衣物吃食递过去,也不敢问圣驾如何——连宫里的娘娘们都不敢多问一句,她又怎么敢窥视帝踪。

苏培盛背着一个大大的包裹上了马,看着元福还跟着他出了府门,蹲在门口送他,心里还有些高兴,心说他不亏伺候了这小祖宗不少时候,元福还是有良心的嘛!

于是在马上冲着元福笑眯眯拱了拱手,一夹马腹离开了。

李盛蹲在门口看着苏培盛离去的背影

,心里有些阴暗地想到,还不如就叫康熙这么噶了呢。

康熙最后这几年,说实在话,是真干得不怎么样.

当年他亲征准葛尔,开拓外疆调整政令安定天下,是何等地意气风发?

可是现在呢?

就像是所有走进暮年的老人一样,康熙不想折腾了,他只想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保住这天下太平的表象,全了自己的生前身后名。

至于面子底下是何等的千疮百孔污糟烂泥,他管不了,也不想管了。

对此,胤禛私底下跟十三在一块儿说话的时候,便颇有微词。

“皇阿玛居然说,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有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正此意也。”

这也是当皇帝的人能说的话?

胤禛对此很不赞同,夜里跟元福在外面乘凉看星星的时候说起来,甚至有些义愤填膺。

“人不主动生事,可事无一日不新,这些事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不趁着事态轻小的时候处理了,往后只会越来越严重。”

李盛当时就趴在他旁边的另一个躺椅上,闻言顶了顶他的手心表示支持。

康熙年间后期的矛盾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

首先就是满汉之间的矛盾,遇到朝中大事,往往是“满洲大臣一议,汉大臣一议”,不同的政见代表了不同的政治站位,有时候,明知道对方的说法就是正确的,可是还是要争斗驳斥对方。

康熙这两年又爱和稀泥,有时候一闹大了吵起来,那真是跟菜市场也没啥区别,李盛看了一回就懒得看了,一开始是就事论事,后来就开始人身攻击,你侄子翘班出去跑马,他儿子敲诈勒索官员,反正就是那一套。

除了这些,朝中弊病还有很多,比如,附加税火耗。

“火耗”指的是在赋税正项之外加征的税额,说白了,就是在收完了朝廷的税之后,地方官还要以各种名目额外征收百姓的税银。

到了康熙后期,各省的额外加税都很严重,尤其是河南山东一带,附加税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老百姓几乎是要掏双倍的税银。

山西和陕西,有时候也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也很严重了。

穷苦百姓拿不出来钱,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也比比皆是,这样一来,对人口繁衍和耕种农事都是很大的伤害。

还有就是官绅的免役权,富户绅宦于官吏相勾结,把自身应当承担的赋税转嫁到平民身上去,“摊丁入亩”的政策就是针对这件事的,其实在康熙年间已经有了,但政治阻力太大,无论是朝中还是地方上,都有意无意地作梗阻碍,因此,政策一直推广不开,施行不下去。

平民赋税高,便激起了更多的农民暴动和起义事件,更有往海上去做“海盗”的,不断偷袭暗杀清军来泄愤。

还有,西北用兵造成西北前线人民负担加重,乃至逃亡,也是一桩大难题,胤祯回来后,也跟他四哥说过:“关外人家多有撤毁处,关内人物也

颇为稀疏,马畜甚贵,风物凋敝,令人惊心”。

......

总之,到了康熙后期,封建政治的固有弊病显露出来,各方各面的社会矛盾加剧,而这些情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康熙的“宽仁”。

要李盛说,这不是“宽仁”,而是“政治废弛,朝廷懒政”。

康熙也明白这些事,因此,他为这个帝国选定的下一任继承人,是个心志坚定的人,胤禛从年少时便是一张铁面,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大改大动,为王朝续命。

这些事儿,康熙知道,胤禛心里也知道,但问题在于,康熙在位一日,朝政便废弛一日,改革便要延后一日。

李盛对康熙没什么感情,这些年来他也看够了朝廷的粉饰太平,只盼着哪一天胤禛上位赶紧动手整治。

除了这些原因,他还觉得皇帝要是这会儿没了,对年氏也好。

十年来,他真心觉得,年氏虽说盛宠,但实在是个懂规矩讲道理的仁善人,胤禛与她也感情很深,一个会给狗狗做垫子做冰碗还专门给它在院子里搭葡萄架小凉棚的活生生的人,李盛不想她年少夭亡。

历史上年氏的身体就是在胤禛登基那一年坏的。

她是怀着身孕参加了公公的葬礼,本来就身体单薄,怀着身孕还要多次跪叩起,连日疲惫。

好不容易撑下来了,这也导致她在雍正元年五月份就早产生子,孩子没保住,想养养身体吧,谁知道德妃又不行了。

历史上的十四那可是跟着老八一道走到黑撞了墙也不回头的,大殿上就公然斥骂雍正的心腹官员,被夺权圈禁,德妃难以接受,多有怨愤之言,而后更是在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郁郁而终。

于是年氏是在月子里就跟着操持婆婆的葬礼,她是唯一的贵妃,雍正刚登基,年氏的礼数不但不能少,还能极尽恭敬孝顺,做到十二分地完美才行。

这样的折腾,连雍正这样的大男人都元气大伤,何况一个刚生产完没调养好的弱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