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无法共情诗人们的痛苦,他们只觉得太好玩了。
“这个人病得那么严重,怎么突然就蹦起来了?”
“哈哈哈哈原来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俺看不懂字,光听先生念,根本听不明白那句话是啥意思。”
“呸,你识得字你也看不懂。那可是有学问的先生写的句子,光识字有什么用?”
“还好有这个戏演给俺们看嘞!”
【这首串烧的诗,来自两位唐朝诗人的诗作。】
元稹贺知章警觉,几乎立刻在心里喊“不要”。他们不想在这个时候暴露姓名,总觉得会很丢人。
然而天幕不听。
【前半句出自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1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的好友被贬官,诗人大病之中听闻这个消息,惊得坐了起来,只觉得寒风吹进来的雨水比往日更加冰冷。】
222解释得很浅显易懂,哪怕是普通百姓也能听懂。
于是他们明白了,哦,这是诗人在为自己好友的消息而伤心难过,他们两个感情真好呐。
元稹听完松了口气,心想还好还好,讲解里没有掺杂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
【后半句则是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
【这首诗因为朗朗上口且易于理解,在后世被列入了学生必学课本之中。因为后世施行义务教育,所有人七岁开始都要上学读书,所这首诗在后世几乎人人会背。】
贺知章差点原地表演一个“垂死病中惊坐起”:!!!
什么?自己随手写的诗居然成了后世人人会背的经典?!
贺知章惊喜万分,几乎想要冲出去长啸一声,发泄自己激动的心情。
做官不能名留青史,可自己的作品能像圣贤典籍一样人人称颂也是好的。人生在世总有一样得出彩,不然岂不是白活?
贺知章兴奋极了,要不是现在天色已晚,他定要铺纸研墨,再写一篇诗文出来。
“不过那个元稹似乎没听说过?难道是后世之人?”
皇帝们的关注重点基本都放在了“后世人人必须上学”之上,能供得起所有人上学的朝代,将是多么的强大啊。
十四万万人呢,全都要上学,光是笔墨纸砚的开销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其实接受教育的人远没有这么多,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也是这些年的事情,那些年龄大的人很多还是文盲。
但是古人不知道这件事,他们只觉得吃惊。
有人分析道:
“后世有天幕这样的东西存在,或许也用不了多少纸笔。能够人人上学,倒是不难理解。”
虽然分析得有点偏,但是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把天幕代换成手机电脑,就和现在的情况差不多了。
如今天幕出现,又打算办教育频道,那么古人也能享受“人人上学”的待遇。
这么一想,百姓们就不羡慕后世之人了。
【除了刚刚那一句串烧外,还有一些非常出名的诗词串烧。】
【第二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安能辨我是雄雌。】3
前者是近代的鲁迅先生写的,近代没有开直播,所以鲁迅先生本人是看不到了。不过后半句的原作者还是在的,这会儿正哭笑不得地看着天幕。
【前半句出自近代鲁迅先生的《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4
【全诗我就不念了,贴在旁边大家自己看看。回头录播版会出念诵版本和含义讲解,同时会搭配真人的演绎,以及诗人写这首诗的前因后果。】
全诗出现在了旁边的空白处,不过大部分人看不懂。所以222准备了详细的
讲解版本,专门提供给百姓们观看的。
【后半句诗出自南北朝某位不知名的诗人,原句是《木兰辞》中的: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5
【在这里请原作者把署名写好,不要再发生诗人姓名丢失的情况。《木兰辞》在后世同样进入了义务教育的课本,很多人都会背诵,您应该也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出现在课本中,被广大学子得知吧?】
原作者:……
可是,这个署名是否失传不是他能决定的啊!后世传着传着就没影了,这他也管不着,全诗能一句不丢的流传下去已经很不容易了!
好消息:诗作进入了课本。
坏消息:没人知道这诗是我写的。
原作者:QAQ这么一看更令人伤心了!
【对了,《木兰辞》写的是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大家知道不?不知道也没关系,回头看录播,录播会详细介绍。】
【大致就是一个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最后女子领军打了胜仗,朝廷要给她封官,她没有接受,而是选择回乡侍奉父母。】
【这个故事在后世非常出名,几乎没人不知道花木兰的名字。史学家们一致认为花木兰应该是有历史原型的,就是说南北朝时期确实有这么一个奇女子存在,只是她不一定名叫花木兰。】
花木兰故事原型的那位女子听到熟悉的故事,本来还不敢认。直到天幕里的说书先生讲到最后这一段,她才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阿女,这上头,这上头说的是不是你啊?”
女子的父母激动得手都在颤抖。
她连忙扶住了父母:
“阿父,阿母,您先别太激动。”
父母老泪纵横:
“出息了,咱们阿女太有出息了!都有文人先生给你写诗称颂哩!”
女子不好意思地抿唇笑了笑。
她因为参军晒得棕黑粗糙的皮肤在当前的审美看来不算漂亮,却有一种别样的风采。两位老人第一次发现自己的阿女其实也很好看,无关外貌,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吸引人。
【第三句。】
【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6
“这不挺顺口的?难道原句不是这样?”
文盲朱元璋听完表示疑惑。
朱标:……
所以该怎么委婉地提醒自家爹,您老人家暴露了自己的文化水平?
朱橚傻了吧唧地开口解释:
“这一句是诗一句是词,明显不是原句啊。”
朱元璋死亡凝视:就你懂得多!
朱橚缩了缩脖子,不是您老先问的吗?他回答还有错了。
【这句的前半段出自宋人夏元鼎的《绝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后世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使用频率极高。】7
【后半句则是出自南宋辛弃疾的一手词作,《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8
紧接着,天幕中又出现了一行解释性的文字——
【词,是宋朝时期十分兴盛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一般会搭配曲子,所以词其实就是歌词。《青玉案》是词牌名,也就是曲子的名字。】
说起来辛弃疾和夏元鼎还是差不多同时期的人物,或者说辛弃疾晚年就和夏元鼎的活跃时期有重合。
所以如今年轻的辛弃疾是没听说过这个人和这句诗的,他看着天幕中的诗词混搭觉得还挺有趣的。
夏元鼎倒是哽住了。
稼轩先生的词他自然读过,他完全没想过自己的诗能和对方的词串在一起。虽然仔细诵读时会觉得别扭,但乍一看,还别说,确实很和谐。
夏元鼎哭笑不得,所以他该荣幸和稼轩先生以另类的方式相提并论了吗?
【类似这种的搭配还有很多啊,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举杯消愁
愁更愁。】9
说着把原诗贴在旁边,还贴心地注解了一下诗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李白:……
也、也行吧,拼上去不是很违和。
【再比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无人知是荔枝来。】10
李白再次:……
李隆基&杨贵妃:???
回旋镖居然还能误伤旁人的。
看着后半句诗词旁边的注解,李隆基顿时觉得这个瓜不香了。
那个杜牧是后世哪个子孙在位时出现的人?居然敢拿他给爱妃送荔枝的事情出来嘲讽他!可恶!
杜牧擦了擦额头的汗,幸好他不是玄宗时期的人,不然肯定会被打击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