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的性格或许本身就不太适合。”
秦始皇幅度不大地摇了摇头。
二人都是人才,苏轼不必多言,能两次中举,能担当宰相,章惇自然也有才能在。只可惜眼下交心的二人竟落到后面章惇将苏轼一贬再贬的局面。
但这也不意外,一个勇敢果决,但生性气傲,容易钻牛角尖,另一个则与之相反,宽和豁达,但面对艰险会更为谨慎,依秦始皇看,二人迟早会闹出矛盾。
不是章惇自己钻牛角尖里出不来,就是苏轼好心干坏事。
事实也诚如秦始皇所设想的那般,二人走到后面的狼狈,是命运,更是性格。
【苏轼虽然与章惇志趣相投,但在政治观点上却是大相径庭,一新一旧,章惇新党,苏轼旧党,而这也为他们的最终决裂埋下了伏笔。】
【如果大宋比作一辆马车,那么宰相就是那个指引方向的人,那么现在走到了岔路口,到底哪一路对于积贫积弱的大宋而言更好呢,没有人知道。但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所支持的那一路才是最好的那一路。】
知道了,别骂了。
赵匡胤心里苦啊,名臣很多,但是党争怎么破?
【不得不说,宋神宗和王安石酝酿出来的那场变法这场变法改变了太多太多。不仅改变了宋朝的政治格局、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哦豁,熟悉的党争,直接玩完。
哪个朝代没党争啊,但是毫无疑问,一旦陷入党争,无论愿意与否,此后二人的命运都身不由己了。
刘彻有点惋惜,党争有多毒?政见不同,连父子兄弟都会反目成仇,更何况只是朋友。这一点没有人比皇帝看得更清楚。
【还是那句话,王安石的思想太先进了。他试图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去管理经济活动的各个要素,王安石变法的五百年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换汤不
换药。】
【讲真,如果不是张居正死后,明神宗直接将一条鞭法全盘推到,相信明朝还能延续得更久一些。就像王安石给大宋续了命,张居正也给大明续了七十多年的命。】
好家伙,吃瓜吃到自己家了。朱元璋深深吸了一口气。
“标儿啊,日后你记得,一定要跟后代说,叫张居正的千万不能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朱标答应,但是没有一分一毫的笑意,而是对大明的忧心忡忡。
至于其他儿子倒是没有什么因为老爹对大哥格外重视而产生的落差,笑死,太子之位稳如磐石,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年轻的judy先生也只是默默把张居正不能杀的命令记在了心里。
至于另一边翻身做皇帝的朱棣,也是对自家儿子千叮咛万嘱咐,虽说是初期,但是小心使得万年船。
万一没过几个皇帝就是王朝末年了呢。
呸呸,这话不吉利。
只能在心里念叨,年长版的judy如是想道。
【米国总统实施新政,一方面实施农业贷款,一方面收购多余物资和粮食食品。新政的实施,让米国成功度过了经济危机,没让这个新兴国家自此土崩瓦解。】
【这一套组合拳是不是似曾相识?不是别的,正是与王安石当年推行的青苗法不谋而合,而这一政策,我们比米国早了九百年!】
嘶——
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
天,思想领先近千年。
“王安石的变法确实太先进了。”
刘彻又悟了,人不行,别怪路不平。大宋就是太落后了,才配不上这么先进的王安石。
不像我们大汉,从黄老到儒家,与时俱进,能依据时代要求灵活施政。
猪猪骄傲脸。
【不知不觉又说多了。】
天幕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懊恼。
【但是家人们,请把王安石牛逼打在公屏上。】
大宋
王安石的脸微微发烫,按理说经过多年政治斗争,他早应该练就万事波澜不惊的神功了。
但是面对天幕这么粗俗,呃不是……直白的赞美,他还是招架不住,甚至内心欢喜不已。
这可谓是扬眉吐气啊。
至于其他的朝代,对王安石变法的渴求更甚,都想见识见识有多牛。
所以王安石变法呢?
不怕你不说,就怕你只说一点点。
越说越把人说得心痒痒,李世民恨呐。唐和宋也就差了几百年,瞅瞅这时间,多近。
【不过不同于苏轼和王安石,政治观点上的差异并未影响两人间的交往,两个人友谊的小船经受住了考验,不但没翻。还划得稳稳当当,差一点就升级成了巨轮。两人的交游那叫个情深意切啊。】
苏轼:《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
章惇:《寄苏子瞻》
你一首我一首,二人的互相唱
和摆在了天幕上。
【听闻章惇平定叛乱,苏轼发文:功名谁使连二捷,身世何缘得两忘。早岁归休心共在,他年相见话偏长。
而章惇的回答是——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注意啊,这个要考。】
“哼。”
知道其中缘由的章惇又是一声冷哼。
?
这不就是很寻常的相互约定吗?
但既然天幕这么说了,刘彻留了个心眼,特意注意了一番。
【众所周知,苏大嘴巴名不虚传,“乌台诗案”让新党逮住了苏轼的把柄,于是苏轼蒙冤入狱。但就是在这大多数新党欲把苏轼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情况下,章惇为苏轼挺身相救,力驳新党罗织的那些捕风提影的罪名。】
天幕放出了章惇为苏轼在朝堂上仗义执言的视频。
“哈哈,这脾气合咱胃口!”
“舒曹之唾亦可食乎?”看到章惇一脸嫌弃地回怼拿御史舒曹当挡箭牌的宰相王珪,朱元璋大笑出声。
章惇这人,也能处,有事他真上啊。
仗义啊。
朱元璋对章惇的评价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如果不是把苏轼当成了真朋友,章惇何必淌浑水呢。
朱元璋忍不住为自己一开始在心里对章惇的激烈言辞感到抱歉,无论后面如何,但是现在章惇的行为……
没毛病!
【之后苏轼被贬谪黄州我们就都知道了,在这“亲朋多畏避不相见”的局面下,除了苏轼他亲弟苏辙,官场上也就章惇不顾会有冒犯君王的奉献而常常与苏轼有来往了。】
紧接着天幕放出了一封信,名字是《与章子厚参政》。
一旦有患难,无复有相哀者。惟子厚平居遗我以药石,及困急又有以收恤之……此等深情厚谊,可和我与太白兄的情谊相比。
杜甫看着苏轼这段文字觉得他和李白的情谊亦是如此,听闻李白有难,他也是为其牵肠挂肚,如果不是家道中落,实在接济不了,他早就给李白大包小包安排上了。
正当众人为二人的情谊感动之时,天幕话音一转。
【可惜,或许在章惇看来,这段感情,终究是他错付了。章惇呐,真心能换来真心吗?曾经的章惇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但是现在,章惇不知道了。】
……
能说吗,其实现在的章惇也不知道。
谁能想到,这些年过去,但他到现在也无法释怀。
来了来了。
血雨腥风?还是恨海情天?
刘彻兴致勃勃。
【到了旧党上位的时代,时任新党二号人物的章惇是肯定要被清理掉的。苏轼和苏辙都有上书抨击了章惇。】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苏轼德行有亏的理由之一,人章惇都为你挺身而出了,结果到你这儿不帮也就罢了,还落井下石?什么人呐!】
对,什么人呐。
朱元璋情不
自禁地点了点头。
【但是首先很重要的一点,他们二人是实打实的亲戚关系,章惇的姐夫是黄几道,而黄几道的儿子黄寔,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苏轼和苏辙。也就是说苏家兄弟在处理章惇的事情上是需要避嫌的。】
【其次,当时的局面很无奈,章惇是在被旧党围攻。而苏家兄弟呢,过得也不算好,在旧党里面还受人排挤呢,属于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呵,合着就我一个人是傻子。”章惇自嘲。
我可以为苏轼挺身而出,但是他们却要明哲保身。
从理智上可以理解,但是情感上说不失望,那都是假的。
继续继续,朝堂上这样的弯弯绕绕听天幕叭叭倒是挺有意思的。
刘彻听得津津有味,如果手里再抓着一把瓜子,可以说他现在的表现和现代的吃瓜群众没有任何区别。
【尤其是苏辙是台谏官,在所有人都在指责的情况下,你不骂?不骂就等着自己前途尽断吧。】
【前面说了,苏辙当年在乌台诗案被苏轼虐了个大的,苏辙由此产生的想上爬的欲望是很强烈的。而且如果他为章惇说话的话,不仅是他,他哥哥也会受到连累。】
原来如此。
有太多人都是第一次得知此中缘故与曲折,于是大家认真听着天幕的解释。
【所以,与其说苏辙在前途和章惇选择了前途,不如说是苏辙在哥哥和亲戚之间选择了哥哥。】
……
友情和亲情哪个更重要?
虽说对章惇有些残忍,但是这个答案在很多时候都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一边是友人,一边是弟弟,苏轼可能以为自己不发声,就可以装鸵鸟躲过去。然而有时候不站队,本身就是一种站队。】
【而这段友谊的悲哀在于,本质上,是苏轼选择和弟弟双向奔赴了。】
“你这么说,朕倒是觉得苏轼苏辙他俩挺好磕的。”
刘彻自言自语。
我们刘彻,作为一只健康的优质猪猪,青史留名的猪猪,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挑食。
苏轼闻言头低了下去,这件事上。没办法,朋友可以有很多,但他只有这么一个弟弟。
【所以说,他们的做法无可厚非,只是对比乌台诗案章惇的行为,显得落了下乘。吊诡的是,二人最后的选择和行为冥冥中却与友谊初期的那次出行交相映衬。】
“是绝壁题字。”
秦始皇道出了后世给那次出行冠上的名字。
想到自己刚开始下的定论,果然,一语成谶。
【于是乎,章惇下课,被贬到了汝州。想也知道,他那么一个心高气傲的人,自然心里十分窝火,憋了一肚子气。】
【元祐元年,见旧党势大,章惇干脆请求罢职,提举洞霄宫。我不干了,我去管道观去还不行么,这官场我不玩了。】
李世民皱起了眉头:“章惇这一举措太过。”
要知道像道观这样的官职,就算是在他们大唐,也是属于无所事事,一般都是用来安置年老或者久病官员的。而章惇正值壮年,却要这样做,属实是赌气之举。
因为他的意图不是想隐居,而是极度愤恨,对朝廷极度失望。
“天幕没说错,此人的气性确实不小。”
李世民很赞同天幕的看法。
【这样的举措,你是在对朝廷不满么?毫无疑问,章惇自然招致了旧党更猛烈的攻击。】
【苏轼一看不妙,给好友送去了一封安慰信。而这封信……苏大嘴巴有时候可能情商真挺低的,笑死,火上浇油。】
《归安丘园》全文,天幕倾情献上。
“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
窒息。
在科普过二人之间的故事后,刘彻越发觉得他俩迟早药丸。
【还记得之前章惇的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吗?章惇记得,苏轼也记得。但是在这样的关头,苏轼说,我真羡慕你啊,先归隐田园了。】
【依照章惇这脾气,气可不就一下子就上来了。章惇又不是真的动了归隐的心思,但是,苏轼没看出来。所以对章惇而言,苏轼的表现是这样的:你这是冷嘲热讽呢还是冷嘲热讽呢?】
对呀,刘彻深表赞同。
将心比心,这要是他被人嘲讽该退位让贤了,刘彻高低要让他知道什么叫做皇帝。
【但是我觉得苏轼可能就真没想那么多,如果苏轼在官场上能像他弟那般看得明白,他这一生就不会是这样的,不是因言获罪,就是在因言获罪的路上了。】
“可以,这很苏轼。”
李世民嘴角抽搐个不停,没办法,这句话糟点太多了。
【苏轼的意思是,既然蔡确顶雷了,支持新党的下场你也看到了,就不要再做那出头鸟。在地方上以出世的心态,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仕途权位都是过眼云烟,不必执着。】
【苏轼的建议其实适合苏轼,豁达乐观,心态超然,但是问题在于章惇不是苏轼。所以他的建议在章惇眼里完全变成了另一种味道。】
“志不同,道不合,所以二人根本做不了真正的知己。”
一路看下来,秦始皇只觉得两个人真是哪哪都不适合,但偏偏又真的成为了朋友。
也许……最开始的交游才是两个人心贴得最近的时候,就像是两架在道路上擦肩而过的马车,在交汇的那一刻,可能是距离太近,才有了类似于知己的错觉。
此后都只是沿着不同的方向离去而已。
而谁都无法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