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凉凉地瞥了朱棣一眼,倒也没说什么,因为他正在思考在大唐搞锦衣卫的可行性,尤其是以武后的身份设置锦衣卫。
片刻后,朱元璋摇了摇头。
武后当年重用来俊臣等酷吏就惹得朝野怨声载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是将其评价为“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武后的酷吏只是监视朝臣,用来搜集情报、排除异己、威慑敌人,比起他的锦衣卫来差得远了。若是在唐朝用锦衣卫,不仅朝堂怨声载道,恐怕宗室、百姓也不会安分。
不过若是能顺利成立锦衣卫,那可比酷吏好用多了。
正想着,就听到天幕继续道:
【这里解释一下,大明的锦衣卫前身是朱元璋的亲卫兵,所以也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相当有牌面。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等工作。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1]。
当时的锦衣卫权力很大,用着也很顺手,明初胡惟庸、蓝玉两案都有锦衣卫的身影,这两桩案子被株连的人数超过四万。
后来朱元璋也发现锦衣卫滥用职权,权力过大,锦衣卫非法□□、虐待囚犯的行为让百官怨声载道,所以在洪武二十年到洪武二十六年将内外刑狱从锦衣卫职责中废除,交由法司处理。
也就是说洪武二十年后锦衣卫没有了审讯、用刑的权力。
朱棣登基后,不仅恢复了锦衣卫所有的权力,甚至还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他设置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都无权过问。
经过朱元璋、朱棣两朝,锦衣卫就再也没有从明朝消失过,从某种意义上说锦衣卫也算是和大明共存亡了。
由于锦衣卫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这也是锦衣卫名声恶臭的原因之一。
/>加上拥有特权,不少锦衣卫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也有明之亡于厂卫的说法。
但明亡的原因肯定没有这么简单,只能说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洪武时期
听到自己又被提起朱棣心里顿时一咯噔,想也不想直接下跪认错: “父皇,我错了。”不管是什么,先认错再说。
朱元璋没空搭理他,直到听完锦衣卫的光辉历史后,才冷笑到: “你倒是自觉先把错认了,以为这样朕就不会罚你是吧?"
朱棣: “儿臣不敢。”他又不是主角,为什么总带他,还全是这种带法。求放过。
朱元璋气得走来走去,指着朱棣骂道: “朕都把锦衣卫的职权削了,你为何又要加回去?厂卫厂卫,朕设锦衣卫,你设东厂,怎么锦衣卫还满足不了你?”
朱棣心里苦,他怎么知道为什么,那是将来的他干的, "父皇,天幕既然说了厂卫是间接导致明亡的原因之一,儿臣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
朱元璋冷哼一声, "等天幕结束,朕再收拾你。"
朱棣闻言松了一口气,趁朱元璋注意力全在天幕上,悄悄站起。
武周时期
武则天轻叹: “明朝果然是集各朝代之大成。”不过由此也能看出,明朝不得民心。
武则天受李世民影响,一直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 "民心"或许不是坐上皇位最重要的条件,但绝对是不能失去的条件。
*★
武周的官吏们:锦衣卫别过来,过来就反给你看。他们造了什么孽,酷吏也就算了,怎么还要经历锦衣卫呢。
【锦衣卫权势那么大,皇帝之下他们都能监督、逮捕以及审问拷打,放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明清自然没问题,但在大唐,想设锦衣卫,世家分分钟要造反。
别说世家了,朝臣宗室都要反。
武则天的酷吏为什么能成功?因为她除了用酷吏监督大臣的一举一动外,还鼓励百姓举报有异心的大臣,一经坐实,举报的人就能做官,误报则不处罚。
法不责众,酷吏尚且能废,庞大的百姓群体要怎么处理?双重打击下,朝臣自身都难保,哪
里还敢反抗。
所以朱元璋想在大唐成立锦衣卫肯定不成的,加上羽林军(负责守卫京师、皇宫安全的禁军)大多数是官宦子弟,是贵族和官员们把家中子弟送来镀金的。
家中有权有势,他们是疯了才会干锦衣卫这么得罪人的差事。就算他们想干,家里人也不会同意。
毫无意外,朱元璋因为锦衣卫被迫退出朝堂,失去了垂帘听政的机会。
然后他又重开了一把,这回他不作死了,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按照武则天的路子走。
四年后,朱元璋废李旦为太子,自己高坐明堂,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女皇。这一路走来太艰辛,朱元璋都不敢轻易作死了。
这简直比他当年自己打天下还累。
历史上的朱元璋本来就很勤政,据说他每天天还不亮就去上朝,天黑了半夜才回到宫中,回宫后还要处理国家大事,如果有一件事情没处理好就睡不着觉。
据史书统计,朱元璋曾在8天中处理1160份奏章。网上流传的奏章,一份奏章保守估计1000字,那1160份就有116万字,老朱平均每天阅览15万字,阅读量不算少,而且还要思考怎么处理。
加上一份奏章可能还不止一件事,那工作量就更大了,说是日理万机都不为过。
老朱绝对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勤政皇帝之一。
本来老朱就很勤政,当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女皇,为坐稳皇位老朱更拼了,每天批阅奏章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因为勤政,他甚至来不及享受,武则天上位后建立的佛寺、大建筑等他统统没建,省下不少钱财。
不仅如此,老朱还弥补武则天军事不行的缺憾,他在位期间,吐蕃、突厥都被打得服服帖帖,不仅突厥重新归顺大唐,就连吐蕃都并入了武周疆域。
朱元璋看文臣的眼光可能不够好,但是看武将的眼光绝对十分毒辣,除了重用历史上原本就有名的将领,比如王孝杰、李多祚、李千里、黑齿常之等人,还提拔了不少出身平民的好苗子。
军事天赋出色的朱元璋在大唐原本的版图上继续扩张,一度达成了李世民在时万邦来朝的盛世局面。
文治上朱元璋本来就讨厌世家贵族,打压起来丝毫不逊于武则天,毕竟洪武朝本来就是出了名吃鸡大逃亡,朱元璋对这个可不
陌生。
朱元璋看着国力整整日上的武周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想要挽救武周,让它延续下去,最关键的还是继承人问题。
武则天目前仅存两子一女,李显平庸,李旦懦弱,太平是女的。
朱元璋思来想去,决定从孙辈中挑选一个可靠的继承人。
从小培养,耳濡目染下应该就不会改国号了。
一切都在往好的局面发展,武则天身体本来就好,朱元璋又不忘锻炼,他还真等到了皇太孙长成,临终前,他叮嘱皇太孙不可更改国号,要勤政,对百姓好一点,民心所向百姓就不会反.…
朱元璋把能交代的都交代了,认真程度比当年带朱允蚊也差不到哪里去。
他以为这回能顺利完成任务了,于是心满离。
再次醒来却发现自己没有回到地府,而是重开一局的朱元璋如遭雷劈,脸色一寸一寸皲裂。
朱元璋咬牙切齿:那个鳖孙是第二个朱允蚊吗?咱才刚走多久啊,国号就变了!!
又悲愤道:还是大唐也有第二个朱棣?】
洪武时期
双双躺枪的朱允蚊和朱棣: “……”所以提到大明,就绕不开他们是吧?比起朱棣的无语,朱允蚊更多的是心痛,皇位本来是他的,结果却……丢了皇位已经都令人伤心的了,为什么还要把他拉出来反复鞭尸?朱元璋没理会两人的异常,他还沉浸在刚才天幕夸他的话中。
一直被骂,突然被夸,还是文治武功样样出色,达到和李世民一样高度的万邦来朝,朱元璋都有点飘飘然。
连天幕说他看文官眼光不太行都不在意了。
朱元璋美滋滋地把天幕的话在脑子里过了几遍,才后知后觉道: “为什么失败了?”怎么会失败呢?文能安邦,武能开疆扩土,还自己培养了下一任皇帝。
怎么会失败呢?
武周时期
武则天眸光微闪,坦白说,天幕说朱元璋弥补她军事上的不足,将突厥收回,打下吐蕃时她心里是有些期待的。
可……结果却是任务失败。
唉,武则天心中长叹一声,武周太短了,大唐的忠臣尚在。
就连她的儿女不也更倾向大唐。
br />【朱元璋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失败了,失败在哪里。于是他决定重来一次,诈死看看是怎么失败的。
有了经验的朱元璋这回速度更快了,名声也更好了,还一早就把选定的皇孙带在身边教导。安排好一切的朱元璋诈死,藏匿于宫中观察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