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首那诸多种种过往之后李隆基终是打破沉默,维持着身为帝王与上皇的体面对着身边的大臣开口。
“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我的儿子顺应天命,我又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曾经英明神武的帝王是真的老了,丧失了锐气丧失了心气,但同样的,亦开始变得更加的贪生,更加的想要体面。
于是在此关头,在此大唐王朝的艰难时期,被先斩后奏被尊为太上皇的李隆基并没有再执着于同李亭争权。
“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不仅认领了这个太上皇,还叫在外领兵的儿子们都去皇帝那报道,表示出自己移交权力不再理事的决心。
甚至于叫自己的宰相班子都去到唐肃宗那边,顺便把传国玉玺给儿子带去。
这个不愿意放弃手中权力的帝王,终是以一种较为体面的方式将手中的权力放下。而这,恰恰是李隆基这位曾经创造了伟大功业又将大唐带入到深渊的帝王,为大唐做下的最后贡献。
避免了皇帝与上皇之间的斗法,使李享能够专心应付剿灭叛军,而不是陷入到争权夺利之中。
虽然这同样是不得已而为之。
毕竟但凡是有可能,李隆基这位大权在握了大半辈子的帝王,又如何会愿意放下手中权力,真的乐意于退居二线,做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上皇?
当太子李亨于灵武登基的消息传到耳边,李隆基便比谁都清楚,单凭李亨一人
的力量做不到如此。
如果自己不想体面,那么总归会有人帮自己体面。
毕竟——
于此现实之下,想要平叛就需要倚仗节度使。而节度使……
君不见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之事乎?
那些节度使显然已经不再相信李隆基这个帝王,而那些大臣与将士们……
君王假借御驾亲征之名,暗地里弃长安而逃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在太子李亨已经登基,并且麾下有无数人聚集而去平定叛军的情况下,如果李隆基还想着争权夺利而不是退下,那么自然会有人帮他退下。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帝王开始养老,开始无所事事,开始如同一个真正的老人一般怀念过去。
李隆基想到了姚崇,想到了张九龄,想到他如果当初听了张九龄的话,那么该有多好。
蜀地物产丰饶,日子舒适,但对于这个帝王而言,手握大权高居深言和被迫放弃权力被迫退休却又是不同的。
于是他又开始怀念长安,怀念死去的贵妃。
但,长安啊。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抬头就可以看得见太阳,但长安……
这老迈的上皇忽然便对着身边的高力士感慨,近日做梦,无数次梦回长安,但极目四望,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等到醒过来时方才发现,自马嵬驿香消玉殒,贵妃的魂魄竟是不曾有过一刻入梦。
继而是长叹。
“玉环啊玉环,你可是在怪朕?”
于是身侧的高力士上前,扶住了李隆基的手,小心翼翼做出劝慰。
“娘娘应当是会体谅陛下的。”
又道是上皇对贵妃情深意重,贵妃能够为您而死,乃是其荣幸云云。
当真是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然后李隆基便真的收到了已经是皇帝的唐肃宗李享收复长安,并且请他回去继续当皇帝的消息。
但至此时刻,原本恨不得立刻赶回长安的李隆基却胆怯了,害怕了,迟疑了。
辗转反侧,夜不能眠。
如果是你,你会把到手的已经坐上的皇位再转头让给别人?
即便那是你的君父。
更不必说,自己和这儿子的关系究竟如何,李隆基心中总不至于没有半点的自知之明。
作者有话要说:
唐肃宗……怎么说呢,只能说当太子时是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