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继位(1 / 2)

李渊怕吗?

说句良心话,他不敢说有胜李世民的能力,诚如天幕所言,大唐的天下大部分都是李世民打下的,实打实的战功在那儿,谁也抹不去。以至于,如今这满朝的臣子多数都是对李世民心悦诚服者。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军队在李世民手里可以一呼百应,李渊他可以?

“李世民,你也太嚣张了!”李元吉眼看李世民把亲爹都给唬住了,岂能任由李世民继续镇住全场,须火上浇油让李渊瞧李世民不顺眼才是。不想李世民往前迈了一步,扬起手,瞬间,李元吉吓得直接往后缩去,生怕李世民要当堂对他动手。

缩回去的李元吉没有感受到预料中的疼痛,李世民手已经放下在一旁一脸鄙夷的瞥过他,李元吉!!!

“无胆鼠辈。"不知谁嗤笑评价一声,李元吉脸都青了!待再要开口,李渊已经道:“好了,什么话都别说了,继续听着。"

此时李渊的心情复杂无比,他不担心李世民反了吗?正是因为担心,因此他才会像天幕说的那样用李建成和李元吉牵制李世民,只盼能够达到一定的平衡,不至于让他不安。

对,天幕是说李世民在玄武门动手了不假,在此之前难道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先动了手?怎么,天幕都说他拉偏架了,如今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他要再拉一回偏架,先把李世民处置了?

不拉偏架,那就得把三个儿子全一起解决。后果,李渊自问担得起吗?

担不起。那怎么办?翻篇,继续听下去,他倒要看看,李世民弑兄杀弟,后世难道能容得下他?身死之名,李世民果真不在意?

李渊眼中闪过一道精光,有些事他做不得,做不好,别人却是可以!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玄武门之变,也是李世民在史书上一直为世人所诟病的一点。但凡提起唐太/宗李世民,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这玄武门之变。他弑兄杀弟,几乎可以说是迫于唐高祖退位。】

【然而,李世民是弑兄杀弟不假,可自他登基以来,他任人唯才,从谏如流。成为帝王的李世民,先后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令大唐声威远播,四方宾服,各族皆奉他为“天可汗”。不仅如此,贞观初年,在他登基之初,因隋炀帝的缘故,人口凋零,大唐只剩下两百户人,至永徽三年,大唐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大唐得四方归服,政治清明,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嘶,本来因为李世民竟然敢发动玄武门之变,以至于心里都对李世民打了一问号的一干人,突然听到这后续,都不由瞪圆了眼。天可汗,四方归服吗?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是天下大治之象。

杨坚的注意力更在于沈悠报的人口数据,他这会儿的大隋有多少人?七百多万户对不对,他记得户部报上来是那么一个数。他的哪个败家的儿子,竟然在后面让人口损失得只剩下两百万?

是,杨坚不想承认唐朝取隋而代之理所当然,可是,可是那骤然减去的五百万人,他那败家儿子是如何挥霍的?杨坚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就这样一个数据,杨坚还能不知道为何天下群雄并起,怪不得大唐能取隋而代之。

【哭昭陵都听说过吗?昭陵便是唐太/宗死后所葬的陵墓,唐代制度中有规定,不管是臣子或是平民,但有冤屈难伸者,都能到唐太/宗的墓前哭诉。在大唐人的心里,他们的太/宗皇帝,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会让他们蒙冤受屈,叫他们受人欺负,无处诉冤。】

如果说之前沈悠称赞李世民那一番话让人只觉得过于笼统,哭昭陵一出,谁人还能不明白,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大唐意味着什么。唯有君主贤明才能让百姓信任,纵然身死也依然活在人们心中,认定他是救星,能为百姓带来光明和救赎。扪心自问,他们谁做到了?

【还有《秦王破阵乐》,又名《七德舞》,是唐初的军歌,是李世民打败刘武周后,他的将士们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享太平人。”后在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编成舞蹈,再经过宫中乐师他们的加工整理,成了一支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形乐舞。乐舞相伴,鼓声天响,气势雄浑,感天动地,因此也成为大唐宴会上不可多得的一支舞。】

【听到这儿,你们以为我要夸的是唐太/宗的艺术细胞吗?不不不,听我往下说。晚唐时,黄巢起义,势如破竹,大唐覆灭在际,唐军眼看义军包围,己方没有任何胜算,最终决定投降。黄巢军也接受他们的投降,原本都已经达成共识了,降书都写好了,按我们历来的规矩,不管好事坏事,事办完了,总得吃顿饭。吃饭就免不得奏乐起舞,《秦王破阵乐》这样的军歌在军中最是常见。士气低落的唐军,听着听着歌曲就不对了。】

【原本垂头丧气的唐军听着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