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房玄龄都把话说得那么明白了,李世民当时必然也是思虑周全,这才会决定留下杜如晦。
【所以,玄武门之变并非偶然,而是必然。身为嫡次子的李世民,他既要登上皇位,就必须越过太子李建成,更要直逼唐高祖。不逼,李世民就不可能顺位继承,让李建成自觉让位,只差一步的皇位,谁会愿意轻易让下。难道李建成就没有雄心壮志?】
这怎么可能会没有呢?换成是谁,但凡是个正常的人,都会有雄心壮志,再说了,本就为太子的李建成,他只要熬到李渊驾崩,他就是顺位继承人,他处在这个位置上太久,久得让他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偏他没有想到,他那一母同胞的兄弟过于强悍,本事更是逆天,打下大唐大半的天下不说,还很会收拢人才,以至于天下之才几乎都尽揽于他手。
李建成本事是有,无奈和李世民一比,差距稍微有些大,这就造就李建成的恐惧,害怕。
他不想失去太子之位,可是李世民的作为又让他感受得到,李世民奔的不仅是太子之位,更是皇帝之位。
【还有一个人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唐高祖!作为一个皇帝,不是所有人都是李世民,任你立下再多的功劳,他是半点都不在乎,毕竟,任你功再高,他又不是没有功。唐高祖得了有用的儿女,相当于被推着登上了皇位,纵然有能,和李建成也差不到哪里去。这样的情况下,李建成心下不安,难道唐高祖坐着这个皇位他就安心了?】
【有所不同的事,好些顾忌的事,唐高祖无须出面,一切都有太子李建成。不然,还有一个李元吉,他们可以将他心中的顾忌,不安,都表露出去,对付李世民的事,也可以由他们代劳,他就在身后,打着平衡太子和秦王的名号,一味偏袒。】
这个,也不能说唐高祖有什么不对,谁都想稳坐皇位,有个太能干的儿子,那对他们来说都是相对有压力的。
秦始皇表示,那是你们,不是我!我恨不得能有个像李世民这样的儿子,真要得了这样一个儿子,秦始皇还用愁吗?
【留在秦王府中的杜如晦,自此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为李世民/运筹帷幄,判断军势。李世民根据杜如晦的精准判断准确出击,先后平薛仁杲、刘武周,灭王世充与窦建德,令天下知其才,也让李世民万分庆幸他听了房玄龄的话,把这样一个人才留下来。】
【可是,太子李建成纵然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却对李世民身边的人了解极深,曾与齐王李元吉说过,李世民身边的这些人里,最让他忌惮的莫过于房玄龄和杜如晦。要对付李世民的李建成,第一时间上折请将房玄龄和杜如晦逐出京师,为的就是断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这波操作确实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李世民眼看着就要被人断了左膀右臂,还能坐得住?由着李建成把他变成俎上鱼肉,任由他人宰割?
【别忘了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有目标的人,他们追随于李世民,不仅仅是奔着李世民的人,更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前程全都赌到李世民身上。李建成的操作要是他们不予反击,结果将是李世民被架空,他们这些早年跟着李世民的人,怕是也难逃清洗。】
【值于此时,就不单单为名利了,更为活命。因此,这就有了玄武门之变。不能否认的是,李世民能在最后下定决心,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都起到极大的作用
,如果不是他们坚定站在李世民的身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为李世民冲锋陷阵,玄武门之变不会这样的顺利。】
【记着他们的功,李世民在顺利登基之后,也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李世民被封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待李世民登基为帝,拜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
【和房玄龄相辅相成的杜如晦,安定朝堂,为世人所称颂。只是好景不长,相较于房玄龄辅佐李世民数十年,杜如晦于贞观四年染疾,于是向李世民请求辞官,李世民眼看杜如晦身体越发不好,特许他回家养病,但仍按他以前的官职发俸。忧心杜如晦身体的李世民,多次谴派使者和名医前去救治杜如晦。这前脚人还没到,后脚人又派出去了,以至于前往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后都能看见。】
!!!这李世民也太看重杜如晦了吧!
秦始皇想了想自己,好像,应该,他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能够有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而他没有人可以的原因?
半眯起眼睛,秦始皇考虑的是,如果像李世民学习,是不是能多得点人才?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