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关注点在于,分丞相的权。嘶,明朝时的六部沈悠大致那么一说,没有丞相,还得另外再想个新的位子干丞相的活,秦始皇不太乐意费这个劲瞎折腾。
宋朝,宋朝的官制沈悠都不带提的,毕竟宋朝的官制一味重文轻武,沈悠是恨不得赶紧说完。
大唐,嗯,李世民确实很是不错,开创的贞观之治也很是让人心向往之,秦始皇都在想,沈悠会不会细细说说官制呢?这要是说了,他也不是不能学习学习。
终于让他等到了!
【三省六部制,是根据各朝各代慢慢发展衍生的,非一朝而定,不过,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所以大隋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这一点上,相当类似于秦朝。但看大家的投票可知,隋的热度和秦始皇差得有点远是吧。】
杨坚……好了天幕,我已经够心塞的了,莫要再打击我。
【三省的名字多有改变,不过职责基本分工不变。三省是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掌管机要、发布政令;门下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尚书下设六部,负责执行诏令。】
秦始皇一听,哎哟,这机构好啊,简直太好了,比他现在的三公九卿要好得多。加上六部,这完全可以相互制约,他还用担心再有人像赵高,李斯他们那样矫诏吗?
刘邦听着一下子转向吕雉,没办法,这回他没把萧何叫过来一起听,也是因为感觉到好些事当着萧何的面不好说得过于直白。此时有想法,刘邦可不就转头向吕雉,同吕雉讨个主意。
“这三省六部倒是极为不错。”刘邦也是心动,毕竟要说平衡,刘邦无时无刻不想着到底该怎么平衡,功臣那么多,如韩信等异姓王,何尝不让他如鲠在喉。
“陛下认为能解决我们如今面临的问题?”可是,那是中央的机构不假,但对他们现在所面临的处境能够有所改善?中央,大汉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中央,而在异姓王。
”天幕所言能听见的不仅仅是我们,但凡我们有所异动,只会让他们更警惕,对陛下而言并不是好事。”刘邦刚刚登基,位子尚未坐稳,这种情况下突然要改官制,会不会把原本站在他们这边的人也逼成了别人的人?不可不防。
刘邦何尝不是那么一个意思,"倒不如留着,来日再用。"吕雉冲刘邦一笑道:
"陛下所言甚是。"刘邦抬眼,他说什么了吗?明明说什么的是吕雉。
于刘彻而言,三省之制并非不可以学,但怎么说呢?他并没有忽略眼下大汉的处境,世卿世禄,还是先把六部听了吧。
杨坚听着自己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后世用得相当顺手,这心里就极不是滋味,他总结的好东西都没用上手,怎么就尽便宜了别人。都怪他那些不争气的儿子!
【中门长官为中书令,设两位;门下省称侍中,亦设两位。尚书省设尚书令,其下左右仆射,协助尚书令行事。但李世民在唐高祖时曾为尚书令,因此终唐一朝尚书令皆不设。尚书之下六部,分别是吏、礼、兵、刑、户、工。】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户部掌管户籍财经;礼部考吉、嘉、军、宾、
凶五礼之用,后来也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和审核刑名;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
这回三省六部制说得足够清楚了,隋唐之前的一干人都听得真真的,该吸收的就吸收,该活学活用的也活学活用。
【诚然三省六部虽然分了丞相的权,同样也约束着皇帝,毕竟各方的职责都是相当清楚。但要说魏徵敢一再驳了李世民的敕令,这也是李世民自己再三要求的,按李世民的话来说,皇帝毕竟只有一个人,一个人的脑子想不到所有事,所以才需要选择官员良才帮他处理国家大事。作为皇帝只需要选拔和任用贤才,执行严格而合理的法制,谁还敢胡作非为。所以,李世民也再三要求众司官员,如果发现他下达的敕令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必须坚持议奏,不能一味顺从他的旨意施行,这是李世民对臣子的要求。看看,看看咱们太/宗皇帝这态度,巴不得有人能盯着他点,生怕自己做错事。谁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