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涣却并不是那等咄咄逼人之人,更不会当着晚辈的面叫苏老太爷没脸,最后只道:“……爹,平素闲来无事小酌几杯无人说您,可您忘了您今年几岁?您又不是那等年轻小伙子了,怎么还能任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凡事得是适量为之!”
苏老太爷也知晓自己这事儿做的不对,更害得次子匆匆从阆州赶回来,连连称是。
很快,苏洵等人也匆匆赶来,一并来的还有那位从隔壁县请来的神医。
那位神医号脉之后直说苏老太爷并无大碍,苏洵等人悬着的一颗心这才放了下来。
顿时,众人是齐齐上阵,纷纷劝苏老太爷以后少饮酒,更不必侍弄他那片菜园子,苏老太爷是连连讪笑,并未答应,也未拒绝。
众人哪里还有不明白的?
苏老太爷是既割舍不下美酒,又割舍不下他那片菜园子。
等着翌日苏涣出发之前,更是对着苏洵等人是千叮咛万嘱咐,直道:“……以后在正院多放两个丫鬟婆子,可不是爹不愿意就能按他性子来的,他如今年纪大了,得多注意些才是。”
“前两年我在阆州也置办了些产业,今年应该能看到收益,今年年底我捎回来的银钱应比往年多上一倍,所以银钱方面你大不必担心。”
苏洵听闻这话连连拒绝,直道:“二哥,不必了,如今昭娘所开的纱縠行生意是蒸蒸日上,家里不缺这点钱……”
"缺不缺是一回事,可我给不给又是另外一回事!"苏涣的眼神落在跟在苏洵身后的程氏,王氏与几位侄儿侄女的面上,含笑道:“我离家多年,一直是你们在照顾爹爹,我能做的也只有多捎些银钱回来,如此,我心里才能好受些。”
“若是你们连这些都不肯收下,只怕我夜里都睡不踏实。”
“这也是我的一片心意。”
苏洵只能称是。
当年纱縠行并未开起来之前,苏家日子艰难,都是靠苏涣捎回来的那些银钱度日。
如今的他操持起庶务来对银钱格外敏感,知道以苏涣的俸禄每年捎回来大半,剩下的银钱要养活苏涣一大家子人,只怕是捉襟见肘。
苏涣又对着苏辙等人叮嘱了几句:“……纵然苏家在眉州仍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可下一辈还是要看你们,唯有你们勤学苦读,出人头地,苏家才能长盛不衰。”
苏辙兄弟四人齐声称是。
众人是恋恋不舍送走了苏涣,若说谁最舍不得,那就是苏轼。
苏轼之所以对“神童”的名头如此在意,是因他打从小时候就时常听人说起苏涣来,说苏涣如何如何聪明,如何如何勤奋,如何如何得官家看重,据说当年苏涣中了进士得官家青睐封官的消息传来眉州,整个眉州都轰动了。
所以从小到大,即便他并见过苏涣,却仍是对这位传说中的二伯父极为崇拜。
对。
就是崇拜。
苏涣在老宅的这些日子,苏轼时常拿着功课前去请教苏涣,更对苏涣从前的学习方式信奉不已。
那就是抄书。
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所以苏轼见苏涣离开,很是不舍,他与苏辙在正院陪了苏老太爷用饭后,回去的路上是闷闷不乐:“……我听说二伯父的生辰快到了,原还想给二伯父挑上一份生辰礼物。”
“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