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嘉靖帝时期。
朱厚熜看着天幕上的诗词,陷入了沉默。
原句“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是朱厚熜写给将军毛伯温的。1
对方出征安南, 只花了一年时间兵不血刃解决问题, 加封了太子太保。这首词就是在他出征前,朱厚熜所作。
本来是一首很正常的诗,还表达了他对毛将军的亲厚和看重。结果被人这么一改,别说其他人了,朱厚熜自己看着都觉得怪怪的。
幸好毛将军已经去世了, 不会跑来质问他是不是真对人家有什么非分之想。而且他从几年前开始就不理朝政了, 今晚也没有召集朝臣们一同观看天幕,不必面对他们的怀疑目光。
但是朱厚熜不知道, 人死了反而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为死无对证,更容易让人遐想。
朱厚熜根本不知道, 他没召集群臣, 替他处理朝政的严嵩召集了。
于是,此刻的议事殿里众臣正议论纷纷。
“咳, 后世人就是爱乱来, 陛下定然与毛将军清清白白!”
严嵩出来打圆场, 就是不知为什么听着有点欲盖弥彰。
群臣低眉顺目:
“严首辅说的是。”
至于心里怎么想的, 那就不一定了。
毕竟毛将军那次出征回来时明明荣宠加身,可才过去了短短四年, 就遭到厌弃,被奸人害得病逝。
陛下的态度反复无常, 如今看来说不准是求而不得, 恼羞成怒了。
要不怎么把人发放边疆之后, 途中又改了主意赦免他, 准其还乡呢?必然是舍不得下狠手,又反悔了。
唉,可怜毛将军忠肝义胆,生前竟遭人如此欺辱。
被脑补的朱厚熜本人:???
在嘉靖朝暗流涌动的时候,天幕已经丝滑地过了这一趴。
【除了将军之外,匈奴单于们也该警惕一点才是,毕竟有一句诗叫做:楚王好细腰,单于夜遁逃。】2
这一次的诗作者反应不大,倒是另外两类人摔了酒盏。
楚王们:???
是谁?是哪一任楚王这么重口味?!
单于们:!!!
嘶!楚王竟恐怖如斯!
某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单于忍不住了,下意识询问周围人:
“楚王真的有这种爱好吗?本王岂不是很危险?幸好我们与楚国还隔着赵魏韩……”
他们憨兮兮的儿子挠了挠头:
“父王,您多虑了吧?人家楚王喜欢的是细腰,您看看您自己的腰细吗?”
单于们低头审视自己。
膀大腰圆、体格庞大,确实和细腰扯不上关系。放心了。
儿子又说:
“再说了,您这胡子拉碴的,楚王应该也看不上。”
单于们:……
这谁家倒霉孩子,有这么埋汰亲爹的吗?
刘邦看得拍腿大笑,笑到方圆十里的鸡跟着打鸣。
没办法,只要他把楚王带入项羽、单于带入冒顿,他整个人就停不下来。
这是他的两个死对头了,反正他也不顾及形象,当即就让史官把这句话记下了。并夹带私货地标注上项羽和冒顿的名字,指名道姓表示说的他俩。
史官:???
史官拒绝了,他们坚决不干这种虚假记载的事情。
刘邦循循善诱:
“这怎么能算虚假记载呢?你想想,项羽是不是喜欢细腰的美人虞姬?这句话没毛病吧?”
史官:……
“然后后半句,我不信冒顿那家伙一辈子没打过败仗。反正只要他打过了,夜里逃跑过,那这句就是真的。”
史官:……
“所以朕只是把两个无关的事情拼在了一起,朕又没说它们两个之间有因果关系,不算虚假记载。”
史官:……
满朝叹为观止:论无耻还得是你啊,陛下!后世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流言蜚语,就是这么传出来的吧?
汉初史官和皇帝正在极限拉扯,双方都想说服对方,一时半会儿还出不了结果。222听了一耳朵热闹,但这不影响它继续往下盘点。
【说完单于,我们再说说皇帝。有一句叫做: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希望与君共勉。】3
皇帝们:?
皇帝们:是我们想的那个意思吗?!
白居易冷呵一声,对此没有任何表示。
他就知道,他的《长恨歌》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出场。
倒是李白叹为观止:
“后人可真会编故事。”
他从来没碰见过磨针的老婆婆,而且就算碰见了大概也不会感叹对方的持之以恒,只会觉得这人是不是年纪大了开始痴傻了。
先不说铁杵能不能磨成针,就算能,这么磨也太浪费了铁了。
要知道古代铁可是稀缺资源,每家每户拥有铁器数量都是有规定的。
不过没有人把重点放在故事上,大家都在讨论这句混搭诗是什么意思。
“没看懂。”
纯洁的人一头雾水。
“我也没看懂。”
老司机假装自己一头雾水。
于是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就这么达成了。
不等没懂的人想通,说书人已经进入了下一段。
【你们以为这就完了吗?不是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句,据说这句的前后半句都是同一人所作,虽然这个传闻的可信度不高。】①
【它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一树梨花压海棠。】4
看完注解的苏轼:…………
苏轼的心声震耳欲聋——这两句话是能随便乱搭配的吗?说书人你不要脸老夫还要啊!
还有,后半句真不是他写的!
他现在没写过这首诗!以后也坚决不会去写!
所以后人为什么要说这首诗是他写的?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
不识字的人看不懂天幕上的注解,着急地询问周围人。
有人指着一个喇叭图案:
“你看到这边有个图案了吗?点这个就能出声了。”
“哪个哪个?”
“就是这个……啊,它开始发光了!”
原来是222发现大家好像都没搞懂喇叭的用法,紧急加了一个演示程序。不仅教了点击喇叭自动念出声这个功能,还有很多人没学会的调节音量这个功能。
大家跟着发光的地方点了点,果真听到了朗诵版: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5
并配有大白话的解释版本。
周围的百姓们:“哇!”
这这这,这不就是老牛吃嫩草、老夫娶少妻吗?
和前头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正好对上了,前面的自称也是老夫,后头的也是个老夫。
百姓们兴奋得讨论起来,那位叫苏轼的大诗人怎么八十了还娶新媳妇,干得动吗?
识字少年赶紧解释:
“不是不是,娶年轻姑娘的不是那个苏先生,是苏先生的朋友!”
天幕里解释了,苏先生是写了一首诗调侃他朋友一把年纪还纳妾的,但并不是这一首。后世出现了这首诗流传度更广,被人牵强附会成了苏先生的作品。
现在两首拼在一起,就显得好像苏先生才是那个为老不羞纳妾的家伙,属实是飞来横祸。
百姓们一听原来不是大文人自己纳妾,失望地叹息一声。
不过文人的朋友应该也是大文人吧?所以一把年纪纳妾的还是文人老爷。
想到这里,大家又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
苏轼现在
就是后悔,早知道他不写诗调侃友人了。谁能想到后世之人这么促狭,还玩诗词串烧这一套?
年迈的苏轼还算好的,宋仁宗时期的年轻版苏轼就傻眼了。
这这这……
他弟弟苏辙差点笑死,他哥还没科举就靠这个出名了,以后走出门谁都知道他是“老夫聊发少年狂”那个。
那画面,噫——
兄长你好惨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苏轼:……忍住,这是亲弟弟。
【诗词的串烧还有很多,大家感兴趣的话,欢迎关注明日白天放出的录播版本,里面会有更多精彩搭配。】
【接下来给大家说说文章的神奇串烧。】
【是的,不止是诗词会被人拿来串,文章也会。不过这些文章词句被串在一起,倒不全是出于后人的恶趣味,有些纯粹是背着背着顺嘴就背岔了。】
康熙时期的学渣五阿哥胤祺对此深有同感,听得连连点头。
可不是嘛!
那些文章太难背了,正常人怎么可能全记清楚?记差了才是正常情况。
然后他就迎来了老爹康熙的死亡凝视。
浑小子还敢点头?回去把书再抄一百遍!
胤祺:T_T
【经典的词句串烧有这样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再而衰,三而竭。】6
汤显祖一口茶喷了出来,给后人这么一改,意思就全反了啊。
左丘明无奈扶额,他该庆幸他的《曹秽论战》名传千古吗?
【还有这样的: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曰:“吾与城北徐公孰美?”】7
再一次出场的左丘明:这什么东西?
作为春秋时期的人,他不认识战国时期的邹忌,自然也没看过《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本人看完之后眉头直皱。
他原话明明是“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后世人这不只是背差了一个地方啊。
以上两位谁也没考虑过曹刿本人的想法。
曹刿:…………
我曹刿,清清白白做人,从不和人比美!
该事件的另一位主角鲁庄公:咳咳咳!
忍住,不能笑!
【另外还有这样的:有朋自远方来,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鞭数十,驱之别院。】8
孔子门生们下意识望向老师住的方向。
可惜天色太晚,他们没去叨扰,看不到老师现在的表情。
孔子的弟子看不到孔子的反应,孟子的弟子倒是看到孟子的反应。
只见孟子捋着胡须连连点头:
“很有趣。”
弟子们不解,这样胡乱篡改圣贤之作,怎么还能称赞一句有趣?
孟子却飒然一笑:
“后世人人可习字读书,说明文风之盛。做学问,就是要百花齐放才好。且,若非后世之人生活无忧,又哪会有闲心去折腾这些东西呢?这才是我等追求的‘天下大同’啊!”
弟子这才恍然,纷纷起身作揖拜服。
是他们境界还不够,思想还远远不如老师通透。
圣贤们思想境界很高,可惜后世酸儒们做不到。把儒家经典《孔孟》奉为圭臬的酸腐儒生们差点被气死,指着天幕破口大骂。
222不痛不痒,继续往下盘点。
嗯?是不是漏了什么?
最后两句的作者沈复:在圣贤面前,在下不配拥有姓名,请不要在意我。
【实际上有朋自远方来是串烧中的常客了,他还经常会搭配其他内容,诸如: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9
汉家天子看着原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嘴角一抽。
好端端增加他们汉朝气势的话语,怎么给人改成这样了?不过人家孔子都没发话,他们也不好提意见。
算了算了。
儒生们刚
刚才气了一波,很快又开始第二波生气了。
这个说书人太过了,看他的穿着打扮显然也是读书人,怎么如此不尊重先贤典籍?更可恶的是他恐怕还是当着孔夫子的面说的,不知道夫子会气成什么样。
一米九的孔夫子本人现在在干什么呢?他在奋笔疾书把这些搭配抄下来。
“明日拿去和弟子们赏析一番。”
孔子对夫人说道。
夫人:“……这有什么好赏析的?”
孔子:“如此诙谐的词句,便于初学者记忆。若搭配文字教导他人,或许能使人记忆犹新,让授课成果事半功倍。”
夫人恍然大悟。
【如果说上面这几句还有可能是后人为了好玩硬凑的,那么下面这一句就绝对是背着背着不小心给背混了,希望原作者们谅解——】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10
写《出师表》的诸葛丞相:……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
什么都没写却莫名其妙感觉自己被骂了的“先帝”刘备:……
尚未成就大业的刘备对着注解左看右看,总觉得哪里不对。可他如今还没认识诸葛亮,也不知道自己会生个叫刘禅的儿子,所以也只能把疑惑压在心里。
季汉后主刘禅被自己的口水呛了一下。
他昨天才拿到这封《出师表》,正是记忆最深刻的时候。顾不得别的,赶紧翻出来看了一眼,确定自己没有记错。
刘禅的表情渐渐呆滞。
我爹被骂了,我该怎么办?可是人家不是故意骂的,只是背书背岔了。
咦,等一下,为什么后人要背《出师表》啊?
好问题,孔明也想知道。
他总有种不祥的预感,别不是自己这次出征有去无回,所以一封表文成绝响吧?
然而222完全没有解释的意思。
反正这些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都有,自己看吧。虽然电视剧一旬才更新两集,要看完整部得42旬,也就是一年零两个月……
是时候让古人也体会一下追更的痛苦了!
【作为中学生必备古文,《出师表》和《岳阳楼记》还算好的。最容易记混的其实是白居易的大作《琵琶行》,学生们经常背着背着又背回了上一段,然后反复循环,怎么都背不完。】
白居易淡定地喝了一口茶:哦,这次换琵琶行了?
喝完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大晚上喝茶干什么?不想睡觉了?赶紧又放下了。
随即吩咐下人:
“快去换白水来,晚上不要给我上茶。”
自从茶圣陆羽发明了新的烹茶法之后,新法就在中上层阶级里流行起来。白居易恰好是这一时期的人,因而不用再忍受难吃的调味茶。
看着天幕中长长长的琵琶行,白居易心情愉快地决定把之前写给友人的《与元九书》也拿出去传播传播。
这首比《琵琶行》更长更难背,说不定也有机会上后世的那个什么“课本”呢?
这都是他们乱改他诗作的代价,哼。
【说完普普通通的串烧,我们来说点和串烧不太一样却有异曲同工的东西。】
之前的那些已经够让人开眼的了,大家属实是想不出来还能又什么奇特的串烧模式。
于是纷纷发出感慨:
“后世人也太会玩了。”
要是不乱改先贤的名言更好了。
【大家都看过庄子的《逍遥游》吗?后世人改编了一个很有趣的版本——】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装不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需要两个烧烤架。】11
说着,还把烧烤架的动图贴在旁边,细心地解释了一下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怎么用。
百姓们:吸溜。
那个烤鱼看上去好好吃,
所以叫“鲲鹏”的东西是不是也很好吃?
庄子:……
庄子掩住嘴轻咳一声,忍了又忍才没有笑出声来。
有趣,太有趣了!
这后世的人怎么看到什么都想着吃呢?连传说中的生物都想尝尝味道,这可真是——不忘初心啊!
毕竟大家的老祖宗也是这样的,不然又怎么会出现先秦著名菜谱之《山海经》?②
庄子是高兴了,但是始皇不高兴。
作为一个听过鲲鹏传说还曾经信以为真的封建迷信受害者,始皇感觉到了冒犯。
后世拿鲲鹏来取乐,不就显得他很傻吗?
始皇忍不住问左右:
“朕分明于海湾见过巨鲲……”
左右大臣:……
啊这个,陛下难道您没想过,那可能并不是巨鲲,只是单纯的海中有巨型兽类吗?
鲸鱼探头:说我吗?
没看过海洋科普的始皇心里憋气,但始皇不说。
【还有:春眠不觉晓, 处处蚊子咬。】12
孟浩然顿了顿,沉痛点头:合理,太合理了!
谁没被蚊子咬过呢?蚊子简直罪大恶极。
【插一句题外话,前段时间有一位科学家研究出了可以抗冻的蚊子。所以以后冬天也能被蚊子咬了呢,是不是很惊喜?】
所有人:…………
后世人为什么要研究这种东西?!(超大声)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分享有趣的改编——】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13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噗通!汪伦掉下去了。】14
李白又一次把酒喷了出来:噗。
坐在对面的友人汪伦抹了把脸:“太白兄,你又喷到我了。”
“抱歉抱歉。”
李白连忙递出手帕,心虚不已。
汪伦调侃道:
“后世人还是喜欢太白兄,这都第几首诗被改编了?太白兄竟也不生气。”
李白洒脱一笑:
“诗作能流传千古,已是幸事。这些诗能被人记住,总比失传要强。更何况,文焕你不也被调侃了吗?”
汪伦哈哈大笑:
“被调侃就被调侃吧,某能靠着太白兄的诗作名传千古,也算不枉此生了。”
还别说,李白这首《赠汪伦》一出,尤其是小字标注里说“这首诗是后世必背古诗词之一”,不知道有多少人跃跃欲试想去结识一番李白。
没办法,这一会儿功夫李白的诗都出现几回了?而且回回都是“学生必备”“考试范围”。
代换到当前唐朝,那就是科举要考默写李白诗作啊。这可是圣贤的待遇,毕竟一直到封建科举的最后时期,永恒不变的必考内容也只有四书五经罢了。
被李白写过诗的稳坐钓鱼台,没被写过的现在急也没用。
毕竟现在已经天宝十四年了,要不了多久他们就没空想这些了。
说书人还在继续:
【《孟子》也是现代人改编的重灾区,例如:金钱,我所欲也;美女,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金钱而取美女者也。】15
孟子咦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