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2 / 2)

【本来嘛,这也没什么好讨论的,关键是秦施行郡县制都真不知道多少年了,怎么可能突然改弦易张?可问题是有大臣心动了。】

秦王政环视殿内,除了少数文臣,大多数都不由低下头。

他心一沉,因为他看到了不少武将低头。

【李斯见自己的郡县制被诋毁自然不高兴,反问当年采用分封制的周天子何在?如今天下已定,学古不学今,鼓吹分封制,祸乱黔首。还说儒家批评郡县制是怀有私心,对朝廷政策不负责。】

【批评完了儒家还没完,李斯再接再厉说民间私学猖獗,学的都是鼓吹六国先王,上的并不是大秦的官学,极容易出现别有用心之人误导黔首,从而结党营私欺上瞒下。】

【结党营私对于始皇帝来说无疑是大忌,李斯就是指着儒家的鼻子骂他们结党营私。】

李斯一点不害怕,反而很高兴,骂得越狠,说明他对大王越有用!

只有孤臣用着才能放心。

【李斯为何对儒家下手这般狠

,这不得不提到学说之争,始皇帝虽然倾向于法家,但对其他学说也不是禁止,法家和儒家都是显学,天然对立。】

【儒家自创立就想宣传自己政治主张,可惜不合时宜,孔子周游列国,没人吃他那“仁政”一套,春秋时期你跟人讲“仁”,人家还是奴隶制讲弱肉强食,你提倡周礼,晋反手就被三家瓜分了。这就讽刺了,孔子最后回鲁国著书,死后门徒八分。】

【到了战国儒家又出了一位亚圣——孟子,孟子提倡“仁政无敌”“民贵君轻”,可惜战国说到底还是奴隶制,你让尊贵的大王们对奴隶黔首仁爱,做梦来得更快,对于这些人来说血统论才是主流,贵族的儿子是贵族,黔首的儿子不一定是黔首,很可能是奴隶。】

【孟子的主张显然不受这个时代国君青睐,周游列国后跟孔子一样回老家著书了。直到后来又出了一位荀子,这位吸收了法家学说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显然荀子的思想更加先进,但是吧,这个荀子却不是纯粹的儒家,因为弟子李斯和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所以被后世儒家人抨击比较多。】

【与其说荀子是儒家,不如说又吸收百家之长融汇儒家的仁政创立的属于自己的学说。】

【荀子推崇孔子的仁政,是因为他十五岁起便周游列国,很显然这个时代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战乱不断,他所看到的是吃人的时代,清溪想稍微对同类怀有同情心的人都会希望推行仁政,给黔首一点生存空间吧。】

【荀子的思想在这个时代儒家眼里显然是异端,与其说是儒家,不如说是披着儒家皮的法家。】

李斯瞪大眼睛,竟然提到了老师?

【但你不还得不说荀子是真厉害,教了八个入室弟子,一门两子两家,两相两帝师。】

秦王政睁大了眼睛,李斯除了公子非还有其他师兄弟?

【除了李斯和韩非比较出名,还有一位大家应该听说过,就是计相张苍,他算术高超,在汉初担任宰相,一百零四岁去世,牛逼的是这家伙逃过了刘家皇帝的清算。】

【老刘家对于功臣什么态度?还诞生了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名言,张苍却能屡次逃脱刘家人清算,最惊险的一次他要给刘邦腰斩了,因为肤白臀翘被放了。】

李斯羡慕,他可没有小师弟这么好运气。

始皇帝缓缓看向李斯。

李斯垂头:“臣这就写信给师弟。”

始皇帝颔首,他绝对不是好奇李斯师弟臀有多翘。

【荀子入秦时还是很认同秦国的治国政策,不过他很不认同秦国重用刑法吏治。不过始皇帝虽然重用法家,却不排斥百家,在秦设立博士,百家都可以出任博士,这对于一直被诸国排斥郁郁不得志的儒家来说很有吸引力。】

【儒家来到秦国很快扎根,最大的成就就是长公子扶苏成为淳于越的学生,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

秦王政目光一凝,所以这个儿子后来为何会自杀?

【对于儒家来说,这是个好消息,若公子扶苏上位,儒家说不定就能大放光彩,替代法家成为显学也不是不行。这可是自孔子后儒家学者一直致力达成的愿望!】

【可惜这位长公子大概被儒家思想洗脑太成功,愚孝又愚忠,假诏书一到,他连分辨能力都没有,蒙恬还劝说小心使臣使诈,结果他倒好二话不说直接拔剑自杀了,完全符合儒家学说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一套,不然光是凭借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也能打回咸阳重整河山。】

稷下学宫很是安静,淳于越嘴唇抖动了一下,他在考虑要不要再次入秦?

可法家都行动了,儒家再不行动就来不及了。

纵观天下,只有虎狼之秦有能力一扫六合。

哪怕天音预知,六国也没能力更改结果,除非大家摒弃前嫌,再次合作。

但,可能吗?

【再回到儒法之争上,当时儒家搭上方士在咸阳混得如鱼得水,又赶上始皇帝最重视方士的时候,全国方士都知道始皇帝好骗,全都汇聚到了咸阳。】

【卷过之后,能留下来的都有一定真才实学,起码能忽悠始皇帝,大家日常生活就是给始皇帝炼丹,顺便结交朋友。】

【儒家跟方士结交无疑让李斯察觉到危险,一旦儒家受到始皇帝重用,哪还有他李斯立足之地?】

【李斯撕开了儒家结党营私的遮羞布后,建议始皇帝焚烧民间书籍,禁止天下人妄议。】

齐国,临淄,这里有闻名天下的稷下学宫,也是学者氛围最浓郁的地方。

此时,不少人神情激昂讨伐李斯。

“李斯此人,心肠歹毒,我等应该入秦,绝对不能让法家占据上风!”

“不错,李斯这厮未来犯有大错,秦王不会太信任他,这是我等好机会!我等也该出世,不然任由豕犬之流伴在王侧!”

【先秦时的一本书可不像现在薄薄一本往怀里一揣就能带走。那时的书籍还是粗笨的竹简,几本书就要用车拉。】

光幕上出现一本论语,薄薄一本印满了文字,跟旁边一堆的竹简成为对比。

大汉和战国文人都露出眼睛一亮,“好东西!”

是布帛吗?

看着好方便,若是有这东西,抄录后书就可以随身携带走,哪还怕未来被人收走?

【竹简体积大,想藏也不好藏,李斯建议焚烧民间关于歌颂六国先王的书籍,始皇帝应允,当天下令焚烧。凡是接令三十天内没完成焚烧的刑徒四年,发配北疆修长城。】

【焚书这件事带来的历史影响大家也都知道,先秦之前的书籍被焚烧,直接令我们的历史文化出现断层,许多先秦之前的书籍被毁之一炬,春秋时灿烂的百家学说成为过眼云烟,如今流传的论语之类先贤书籍很多都是汉初一些人凭借记忆默写下来。】

战国不少士人眼含着泪,“李斯,罪人也!”

汉武帝时期,诸子百家同样扼腕,若不是李斯出这主意,暴秦又怎会将书收

走?

【但你要说焚书这事带来的影响怪到始皇帝头上,他还真算是背了锅。】

【始皇帝焚书本意是为了控制民间思想,施行愚民政策,除了歌颂先王的书籍被焚烧以外,许多书籍都备份了一份藏在了官学中,真正令这些书籍毁于一旦的是项羽的一把大火。】

“项羽?”秦王政在嘴里念道。

另一边楚王悍眼睛一亮,“项羽跟项燕什么关系?”

天音都说秦亡于楚,这项羽一定是楚国人,楚国项氏出名的就是项燕!

【项羽攻入咸阳,抢夺财宝后一把火点燃咸阳宫,大火烧了三个月,别说竹简,房子都烧没了!】

稷下学宫不少人搂着宝贝藏书不敢置信,“就这样烧没了!”

秦国收书,稷下学宫的书能逃掉吗?所以他们这些宝贝最后被那不识货的人一把火烧了?

【焚书也不算焚书,只能说焚的是民间的书,那么坑儒坑的就是儒士吗?】

【也不是,《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坑的是儒士,只写了诸生,绝大部分应该是方士,显然始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将咸阳的方士给活埋了。】

【那么坑儒一词是从何时出现的呢,汉武帝时期孔安国在《尚书序》中写道“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孔安国是孔子后裔,儒家老祖宗的子孙,他这一写好了,直接定性坑杀的是儒士,焚书坑儒成了始皇帝暴力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儒家学者骂了两千多年,恨不得挖坟鞭尸。】

刘彻笑得很危险,“所以朕的穷兵黩武是不是也有儒家文笔?”

他虽然接受了儒家学说,还罢百家独尊儒术,却没理会儒家的君权神授那套,还重用法家和配套酷吏,说到底也得罪了儒家,是不是后世儒家也对他口诛笔伐?

【史上不是没有人为始皇帝辩解此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就为始皇帝澄清过,不过效果不大,毕竟他得罪了儒家,自汉武帝独尊儒术起两千年是儒家学说为显学,不骂他骂谁?】

独尊儒术?!

一瞬间,战国儒家弟子面色潮红,群体高·潮了!

这是什么神仙帝王?在哪里在哪里?

哦,后世啊。

扼腕,恨不相逢未相识!

【后世学者骂始皇帝已经是政治正确。】

【清溪不清楚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有没有修改,清溪上初中那会儿学的还是焚书坑儒,并定性为始皇帝的□□。】

【好了,今日的话题就到这里,以上就是《焚书坑儒》的由来,顺便提一句,项羽只烧了咸阳宫,没烧阿房宫。阿房宫因为太大,始皇帝后来既要修长城又要修高速公路,不是很急的皇陵和阿房宫往后延期,后期打服匈奴和南越才继续修的阿房宫。】

【没修几年,始皇帝去世了,这些人又被秦二世紧急调去修皇陵,所以阿房宫只修了个地基和几处宫殿。】

【烧阿房宫这一点,项羽也背了锅,不过他烧咸阳宫是实锤洗不掉的,不要小瞧了这咸阳宫规模,始皇帝在咸阳四处基建,建了两百多座宫殿包括仿造的六国王宫,这些宫殿全都用高架桥给连起来了,也就是这些让项羽一把火全都烧了!】

【总结我政哥的后半生也实惨,你说好不容易完成大一统,想求长生被骗,想建个大房子,房子没建成,人死了,房子地基还给人烧了,兜兜转转忙活了大半辈子,最后便宜了刘邦。】

【最离谱的是刘邦也就比始皇帝小三岁,是同一代人,这叫什么?你死了,家业没花完,兄弟我帮你花?】!